前两天日本东京警方因为自己的一个小失误向日本老百姓道歉,这个事儿实际上并不是太大,但是通过阅读这则新闻之后,很多人才感觉到原来貌似先进的日本,今天是如此的落后吗?
这是一个什么事,根据日本相关媒体报道说,日本东京警方丢了两张软盘,这两张软盘记录的信息是东京目黑区政府申请公营住宅的民众的个人信息。包括申请者的姓名、性别和出生年月,本次丢失的两张软盘分别为2019年12月和2021年2月上报的部分,共记录了38名申请者的信息,这些人是年龄20到80岁的男性。
前不久日本东京警方发现这两张软盘不见了,由于这两张软盘含有部分民众的个人信息,所以东京警方出来道歉,但是他们同时还说目前尚未收到信息泄露或者被盗用的报告。但是东京警方还是要因为这个事向民众致以由衷的歉意,而且今后将在内部贯彻相关事件的指导和培训,以防止此类事情再次发生。
东京警方的认错态度是很好的,但是说实话我估计他丢失的信息想被人盗用的可能性是极低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信息的载体是软盘,什么是软盘?对于今天很多00后而言恐怕听都没听过这个词。早些年间软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对于很多70后80后而言,在他们的小学时代或者初中时代第一次开始接触电脑,那个时候还得是硬件条件相对好的学校才有电脑机房。
很多80后回忆说,大概一个礼拜能学一次电脑,学电脑的时候进入到电脑机房之时你都得换上鞋套,老师会告诉你电子计算机是非常金贵的电子产品,一定要无尘,我们得非常爱护电子计算机。那个时候除了电脑之外,普通人接触最多的存储产品就是软盘了,有大一点但存储容量小的,也有当时最常用的3.5寸软盘,它的存储容量是1.44兆,这是多么小的一个存储量。
今天我们随便找一首MP3歌曲它的大小就得三五兆左右,也就是说当年一个小小的软盘,三张现在连一个歌都存不下来,更别提今天进入到5g时代之后每个人每天用两三个G的流量那是太轻松的事了。时代在进步,别说20年前,10年前的电子产品都统统被淘汰了,所以对于今天的00后10后而言,他们没有见过BB机,他们没有见过3.5寸软盘这是非常正常的。
电子产品的淘汰率是非常快的,然而通过读到刚才这则新闻,我们才了解到原来日本很多机构现在还在使用软盘,日本警方在记录相关信息的时候竟然还在使用3.5寸软盘,而且要不断的在多个部门之间进行传送、邮寄,这才使得出现了两张软盘丢失的情况。
这实在是匪夷所思,今天数据的传输有多么简单,哪怕一个几百兆一个G的视频,我们通过手机之间的传输也就是几分钟的事情而已,而3.5寸软盘它能承载的信息有多么小。而且大家知道吗,电脑得有软区才可以读取软盘上的内容,否则你拿到软盘也没有用,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什么东京警方多虑了,今天随便一个日本普通人捡到这个软盘,他想读取里面的内容那都是很困难的。
然而对于今天的日本而言,还真的有很多公家机构还在使用软盘,不光警察局这样,日本有很多大型的银行也是这样,按道理讲,最后一张软盘在公开市场的出售那恐怕也是10年前的事了,今天的电脑根本就不挂着软区了,软盘早就离开我们的生活了。
但是日本有很多百年企业今天还用软盘存储着它们的信息,以至于日本有的银行现在都苦不堪言,因为它们有很多几十年打交道的客户墨守成规,客户说我跟银行常年进行信息的往来,我们感觉到软盘寄送比网络传输安全,而且不容易丢失信息,所以他们希望维持现状。
这都2022年了,日本还有大量的银行和企业间的往来信息是通过3.5寸1.44兆的软盘来传送的,这怎么可能?非洲南美都不会这样,然而世界经济发达国家日本却还是这样。甚至逼得有的银行说,有些企业如果你还想用软盘跟我来传递数据的话,每月我要收你5万日币的相关费用,因为今天用软盘传递信息实在是太不经济了,有时候真是挺让人费解的。
按道理讲,日本的人均所得是非常高的,日本的GDP现在也是全球第三,日本的电子产业也异常发达,然而很多日本企业和老百姓似乎还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不光软盘,日本有很多企业现在还在使用一种老古董的通信工具:传真机。
传真机似乎很多职场中的人现在都没听说过了,为什么?今天我们要传送数据那不要太方便、太简单,早些年咱们还使用电子邮件,现在咱们早就使用微信群、钉钉群,甭说最简单的文件,各种各样的PPT、文件、图片、视频传送共享起来是非常方便的,这些信息工具的出现大大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然而大家想象得到吗,今天日本很多大企业竟然还在使用传真机,什么叫传真机,我们得跟大家先科普一下,因为有些年龄小的朋友可能都没听说过这种产品,几十年前稍微正规点的公司一定是要有固定电话的,同时也有传真机的。电话是传递语音的,那么传真机就是传递图文的,你这边可能有一个文件,有一个报表,有一个图片,你怎么让对方看得到,在那个年月又没有电子邮件,当然没有微信群了,传真机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这个纸质文件在这头一传,对方就能接收得到,在那个年月传真机当然是很有用的,所以几乎所有的公司那一定是有传真机的。然而时代毕竟在进步,对于今天这样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真机早就落伍了,你只能传一个黑白的文件过来,由于分辨率的原因也不是很清楚,你怎么比得过可以实时传递的电子邮件和各种各样微信群、钉钉群的信息。
所以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这个传真机早就是个鸡肋了,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甚至有很多刚进入到职场中的朋友们听都没听说过传真机。可是今天很多日本大企业还在使用传真机,咱们可以想象一下它这个效率有多么的低下,甚至就是因为使用传真机的原因使得日本疫情控制得都不是很好。
去年四五月份日本疫情暴起之后,东京地区大概每天能新增确诊两三百个人,说实话这个数字不大,今天欧美很多大城市一天确诊1万人那都是正常的。可是每天确诊两三百人你需要不断地向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通气儿传递信息,大多数国家那一定是用各种各样的通信软件传递的,很方便很迅速,日本不是这样。
日本当时竟然是使用传真机来传递信息的,东京下面的某个县区比如说确诊了一例新冠患者,那么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会把这个患者的个人信息、确诊状态通过传真机传真到东京本部,东京本部经过确认再把相应的信息回传到确诊的地方,所有这些复杂的信息交换他们竟然都是使用传真机的。
大家知道传真机的效率有多慢吗,而且当时人家东京本部的工作人员还说,得亏咱们现在东京一天确诊的人数不是太多,我们一开始这个地方只有一台传真机,后来不够又借了一台,我们这两台传真机估算过,大概能应对一天不超过300个确诊患者的统计数字。
如果东京当时一天确诊超过300个的话,那么这两台传真机即便24小时超负荷运转也承载不了这么多的信息,这都什么时代了,个人之间的传输信息都不至于这么落后,然而日本政府官方机构统计新冠确诊患者这么重要的事情,竟然还在使用传真机?
以往我们就讲过,应对新冠疫情速度是非常重要的,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大数据找到确诊患者的密接次密接,然后统统把他们隔离起来,斩断病毒传播的链条,这样才能迅速地把疫情控制起来。而咱们不说日本抗疫别的拉垮的地方,就说这个信息传递的问题,靠传真机它解决得了吗?传真机顶天只能解决一下已确诊患者的信息归集问题,那么确诊患者的密接次密接这么庞杂的信息,你靠传真机它传得过来吗?
何止软盘和传真机,大家知道吗,日本民间今天还在使用一种更为古老的身份确认工具 ,什么呢?印章。印章对于普通日本人而言几乎是人手一个的,使用的范围非常大,你收个快递要用印章,你到银行办个事要用印章,甚至你在公司签署各种各样的文件都要用印章。咱们不可否认,在这个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古代,印章还是有它一定作用的,然而进入到21世纪了,难道还要用这种古朴的工具来确认一个人的身份吗?
我们今天很多公司打卡都是指纹和人脸识别了,甚至有的居住小区回家都不用门卡了,物业早就把人脸识别装上去了,而日本今天还在使用这么传统的印章作为身份的确认工具,大家不觉得可笑吗?当然有的人说因为日本比咱们发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咱们连电话都没有的时候,人家传真机电子计算机各种各样先进的办公器材都有了,我们是有着后发优势的,我们等于是一下子进入到信息时代的。
而日本可能早年间太发达了,现在不舍得把这些老破烂扔掉,但是从这我们也看出来一个巨大的惯性,那就是日本很多所谓百年企业,一方面它固然历史悠久,而另一方面它也过于墨守成规了。甚至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古老的办公用具在使用,大家想有没有可能是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今天的日本人年龄实在是太大了。
以往我们就说过14亿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大概是三十六七岁,这是一个几乎最好的年龄,既不幼稚也不过于老迈,妥妥的当打之年。而1亿多日本人它的平均年龄已经高达48岁了,日本职场中大量的员工年龄实际上是非常偏大的,因为这些年来的少子化使得日本年轻人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而当然咱们也知道,日本是个论资排辈非常盛行的国家,年轻人在大公司里面绝对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人家大公司是看年龄而不看业绩,一个老员工勤勤恳恳的在我这卖命30年了,我当然得给他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哪怕他不是领导阶层,那么他对于后进也是有着话语权的。
刚进入公司的毛头小伙子你能以下犯上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整个日本实际上都处于一种垂垂老矣的状态之中,加上日本还有很多六七十岁甚至七八十岁的老年人退休之后还要出来找工作,所以日本整个员工阶层的年龄是非常大的。
倒退30年40年当这些老人刚刚进入到职场的时候,他们是使用印章的,他们是使用传真机的,他们是使用3.5寸软盘的,然而当进入到信息时代之后,这些老人还把持着日本的各大公司,他们还是使用着巨大的惯性来进行经营的。那么当然对于日本职场中的老人而言,过往几十年使用软盘,使用印章,使用传真机太方便了驾轻就熟,为什么要去使用电子邮件,要去使用各种各样的微信群、钉钉群这种即时交流工具?
他们天生对于这种新生事物有一种不信任感,以至于有的公司竟然能说出软盘传递比网络传递更安全这种胡话,所以今天日本真正的危机它并不是办公设备的老化,而是人的心态的老化导致整个国家的老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