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的火炮技术
德国是坦克装备的大哥大,德国再次在世界上率先发展大口径火炮。据《环球时报》之前援引《防务世界》网站消息,德国莱茵金属有限公司披露了产品“挑战者-2”改装主战坦克搭载130毫米坦克炮进行测试的照片。莱茵公司声称其130毫米口径光膛炮技术是坦克装备领域的一次重大飞跃。
值得一提的是,莱茵金属公司这次发射的130毫米口径平滑炮威力更大。发射穿甲弹时,弹壳动能可达19.5~23.4焦耳,穿甲功率约为豹-2坦克120mm光膛炮的1.5倍,使所有在役坦克炮都无法射中。 德国成功地将新型主炮与现役坦克相结合,标志着新型坦克炮与现有坦克装备的整合获得了长足进步。这样一来,在用枪的长度只有130mml/51,也就是说它不比原来的130mml长。
它的炮弹长度已经达到惊人的1.3米,使用固定装弹,如何装弹是个大问题,德国应该在自动装弹机方面有所进展。从最终性能来看,130毫米坦克炮的动能比目前西方在役的120mm坦克炮高出50%,火力居世界第一。如此火力足以威胁到俄设计的t-14坦克。后者通过无人炮塔的设计,在车体上聚集更多的装甲,从而获得极强的防护。
有一个段子很有意思:日本90式坦克说:我是亚洲第一,我能同时打穿三辆99式坦克。美国MIAI艾布拉姆斯不高兴说:我是世界第一,我能打穿世界上任何装甲;而韩国K2坦克不高兴了,我才是宇宙第一,我发起横狠来连自己都敢炸。德国的莱茵金属说:都给我闭嘴,你们用的都是我的技术。事实上,美国、法国、英国、日本、韩国都是使用的莱茵金属的坦克炮技术。
因为德国的冶金技术水平很高,再进一步说就是电渣重熔技术很高,虽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标称能做电渣重熔,但是能够做到像德国如此水平的不多,德国整体冶金技术某些方面甚至比日本高一个层次。
所谓电渣重熔钢(electroslag remelting)是利用电流通过熔渣时产生的电阻热作为热源进行熔炼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提纯金属并获得洁净组织均匀致密的钢锭。值得一提的是,经电渣重熔的钢,纯度高、含硫低、非金属夹杂物少、钢锭表面光滑、洁净均匀致密、金相组织和化学成分均匀。电渣钢的铸态机械性能可达到或超过同钢种锻件的指标。电渣钢锭的质量取决于合理的电渣重熔工艺和保证电渣工艺的设备条件。
电渣重熔的产品品种多,应用范围广。其钢种有:碳素钢、合金结构钢、轴承钢、模具钢、高速钢、不锈钢、耐热钢、超高强度钢、高温合金、精密合金、耐蚀合金、电热合金等400多个钢种。另外,可用电渣法直接熔铸异形铸件,可以铸代锻,简化生产工序,提高金属的利用率。
全球著名的电渣炉制造厂家,比如德国的ALD、美国的CONSARC和奥地利的INTECO等公司均采用基于PLC和工控机的2级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实现整个重熔过程的设备和工艺的全自动控制。电渣重熔技术在军事上早有应用,而坦克炮的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坦克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以前俄罗斯制造坦克炮的寿命一般只有100-500发,而德国的坦克炮采用了电渣重熔、内膛镀铬技术,使其寿命达到了800-1000发,大幅提高了军事装备的水平。
二、德国的大功率柴油机技术
发动机是工业上的明珠。发动机通常在一定的技术积累之下才会有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比如德国的MTU柴油机,在坦克动力界可以说是碾压级的存在,无论是可靠性、燃油效率,还是自身重量都在同类型中全球遥遥领先。最令人叹服的是,德国的单项指标最高,体积又是最小的。在80年代,德国豹2坦克就用上了1000KW级别的柴油机,而很多国家直到00年后才逐渐掌握了1000KW级别的柴油机技术。
世界10大柴油发动机生产厂商德国就占三位。早在二战时期,德国就拥有最好的柴油机技术。相关产品技术含量非常高。比如空军的高空侦察机容克86就用的是柴油机。海军的潜艇和战列舰也都有柴油机。另外,陆地上也有迈巴赫的大功率柴油机。
德国的DEUTZ(道依次):由历史上著名的四冲程发动机的发明者奥托于 1864 年初创建,公司在德国有 4 发动机厂,在全球有 17 个许可证和合作厂,所生产的柴油机功率范围从5至5,000 马力,燃气机功率为250至5,500 马力。
德国的MAN(曼) : MAN股份公司(MAN AG),前称“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工厂股份公司”(Maschinenfabrik Augsburg-Nürnberg AG,又译作“曼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商用车、机器设备制造商,德国股票指数DAX的成分公司,世界500强之一,在全球有62,000名雇员,年销售额为150亿欧元,其中75%来自德国之外。旗下的MAN商用车股份公司是世界著名的重型卡车制造商之一。
德国奔驰MTU: MTU公司是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柴油机推进系统分部,是世界上最顶尖的重载柴油机制造公司,其产品广泛用于军用车辆、铁道车辆、海上舰艇及长行电站。MTU公司的前身早于1883年便开发了第一台高速车用内燃机。1901年设计、制造了世界著名的梅赛德斯汽车。自1909年起由制造飞机发动机转为生产重载柴油机。1923年开始生产高性能的柴油机。现在MTU公司的主要产品为重载柴油机(单机功率35至7400KW),燃气涡轮发动机,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及电子监控系统和重载变速箱。1997年初,MTU公司向市场推出最佳产品:2000系列及4000系列发动机。比如我国江卫级护卫舰上装备的就是德国发动机和涡轮机联合有限公司生产的柴油发动机。
MTU一向以输出功率大、效率高、体积小并且经久耐用而闻名于世,但偏高的价格同时也限制了MTU的产品绝大部分只应用在军舰、坦克、核电、运输船、铁路机车等要害领域。世界上绝大部分主战坦克都使用的是MTU系列柴油机,比如“挑战者”2E、豹2系列。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的柴油机推进系统部分,是世界上顶尖的重载柴油机制造公司,在世界上享有最高荣誉。一百多年来,始终作为同行业最高品质的杰出代表,其产品广泛应用于舰船、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铁路机车等。作为陆用、船用和铁路动力系统以及发电设备引擎的供应商,MTU以领先的技术、高可靠性的产品及一流的服务而闻名于世。
德国奔驰MTU的2000系列、4000系列是全球最先进的柴油发动机。它是一种超前的设计,并装备世全球独一无二的电子管理系统MDEC,该电子管理系统改变了传统高压油泵的概念,类似于"高级轿车"上的电喷(一个缸对应一个电喷泵)。MDEC电子管理系统,相当于在德国奔驰2000、4000系列发动机上装了一个工业电脑,并安装很多传感器通过许多电缆连接至电脑上,尤其是电脑中的模块是出厂前固化的,以确保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工况下,都能给出一个最佳的电喷量:喷油压力、喷油量、喷油角度、喷油的开启和关闭时间。
MTU电子管理系统从表面上看,有两个十分明显的优点: 一是让德国奔驰柴油发动机成为全球油耗最低的发动机。众所周知,柴油发动机的油耗有个"瓶颈",即200克/千瓦·小时,而德国奔驰2000、4000系列柴油发动机突破了这个"瓶颈",为197克/千瓦·小时;二是让德国奔驰柴油发动机的第一次大修时间达到24000小时至30000小时,成为全世界第一次大修时间最长的发动机,相当于国产机的10倍,相当于其它进口发动机的2~5倍。
作为紧急备用型机组最重要的性能指标,奔驰机组的一次启动成功率甚至达到99%。达到如此优越的指标,奔驰主要有三方面的保证:
1、性能稳定的柴油机,MTU(奔驰)柴油机的品质保证了万无一失的动力源。
2、性能卓越的发电机,尽管发电机的生产技术已十分成熟,众多品牌之间的差别很小,但奔驰柴油机组为了保证品质,依然没有降低要求,所有系列的机组选配的都是世界顶级发电机品牌系列产品(法国利莱森玛、美国马拉松)。
3、精挑细选的辅件:无论大到控制模块,还是小到蓄电池,中高公司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验,选用品质保证的名牌产品,比如控制模块选用英国森海原装进口模。
可以说奔驰柴油发电机组最大程度地优化了柴油机的出燃油特性,因此,污染的排放降低到了最低程度,无疑对于房地产等环保工程要求相对较高的行业很有优势,因为污染排放低无疑降低了相应的环保工程的负担,对客户来说是一种节约。
MTU奔驰最新问世的2000系列发动机的技术先进性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先进完善的发动机电子管理系统 – MDEC系统;2)先进完善的燃油喷射系统 – 电子燃油喷射系统;3)先进完善的涡轮增压技术和冷却技术 – 顺序涡轮增压器和双回路冷却水循环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战时期,柴油机技术排名全球第二的是英国。比如英国AEC斗牛士卡车,95马力柴油机(负载能力相当于165马力汽油机),斯坎梅尔6X4工程车102马力柴油机(相当于198马力汽油机)。而美国日本苏联在柴油机领域技术甘拜下风。日本尽管也专注柴油机,但日本的二冲程柴油机油耗和功率都不如德国及英国产品。,因此,日本海军则直接进口了德国的大功率柴油机,甚至于当年大和号差一点要全面引进德国柴油机技术,后来由于战略问题放弃。
三、德国的光学镜头技术
全球顶级的相机镜头几乎集中在德国与日本两个国家,比如日本的著名品牌佳能、尼康、索尼;而德国的全球著名品牌卡尔蔡司和徕卡闻名遐迩。德国与日本的品牌几乎垄断了全球相机镜头高端市场,让其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德国拥有闻名天下的光学三巨头:徕卡(Leica)、卡尔蔡司(Carl Zeiss)和施耐德(Schneider)。我们著名的62式望远镜和苏制B8型都是蔡司8的仿制品。莱卡的相机在二战时,被交战双方将领爱不释手,直到战后1960年代末,莱卡的相机依然在全球是首屈一指的存在。
卡尔蔡司(Carl Zeiss)从1846年创立至今已有174年历史,形成了半导体制造技术、工业质量与研究、医疗技术和光学消费品市场四大业务部门,是全球领先的光学与光电行业科技集团。现在“蔡司”这个名字,就是世界领先的光刻光学元件的代名词,在芯片领域,这些元件被用于制造半导体组件。在镜片、相机镜头和双筒望远镜等领域,引领世界潮流。
将近两百年前,一个名为卡尔·蔡司的德国人创办了一家精密机械及光学仪器车间,凭借精湛的技术,小小的车间在早年发展得非常繁荣。后来,恩斯特·阿贝博士加盟,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在先进的光学系统设计和制造领域获得全球认可,迅速成长为全球光学领域的引领者。
卡尔蔡司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挫折。二战后,其公司被迫一分为二,一半在西德,一半在东德。分裂后的两家公司,技术设备几乎被美国和前苏联拿走。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在五十年代恢复了传统产品的生产,同时大力研发新产品,快速恢复了元气。十分有趣的是,这两家公司不仅成为各自半区的光学技术领头羊,同时更成为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对手。它们都致力于研究光学、精密机械和电子学原理的结合,给全世界带来了全新性能的高科技产品。到了九十年代,两家公司再次合并,合并后卡尔蔡司比以前任何时期都要强大。
德国蔡司镜头可以说是镜头界的“贵族”。玩摄影的都知道,莱卡相机和蔡司镜头是真正“烧钱”的玩具。比如著名的哈勃望远镜直径2.4米的镜头、韦伯望远镜直径2.6米的镜头都是德国蔡司制作的。甚至于地球最强大脑爱因斯坦的眼镜也是蔡司的产品,爱因斯坦不止一次夸赞蔡司的质量好。再比如二战时期德军潜艇2的潜望镜、俾斯麦战列舰的炮镜等等都是蔡司出品。毫不夸张地说,蔡司是现代光学的祖师爷并不为过。
德国光学领先世界,除了民用镜头外,德国的光学镜头还在各种各样的领域发挥十分重要作用,比如重要的光刻机镜头仍然由德国蔡司占据并独占鳌头。
在相机领域,日本相机的机身与德国光学的结合屡见不鲜,比如美能达与徕卡、雅西卡京瓷与蔡司、索尼与蔡司、松下与徕卡。德国镜头崇拜情怀就像日本人心中的一座大山,甚至连COSINA公司也要去收购老牌的福伦达品牌。除了蔡司,徕卡,德国的施耐德,罗敦司得也是十分著名的光学厂家,尤其是它为中大画幅系统提供的镜头。而且德国施耐德能够制造大画幅非球面镜头,水平及实力相当了不起。
德国镜头形成的传奇,给世人的感觉就是——德国镜头在世界上是出类拔萃的,无疑德国镜头比日本镜头要好,并且超越很多。德国镜头出类拔萃并非不代表价格就很贵,比如之前的东德同样是德国,镜头物美价廉,哪怕是东德的蔡司同样是白菜价。事实上,大部分德国镜头的价格是良心价,只有少部分特别精耕细作的比较昂贵,但是相较于同等级别的日本镜头,德国镜头价格显然要更高一些。虽然如此,至少从相机镜头领域来看,日本光学技术已经开始迎头赶上了。
事实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德国相机光学已经确立霸主地位,尽管同时代的英国,法国,美国也有其光学厂家,但德国人在设计上改进了大量基础结构,叠加材料的不断升级,德国逐渐垄断及掌控光学设计的话语权。德国在大画幅、120和135的领域,德国光学几乎是统领全球,当时,全球只有德国能制造出复杂的,功能多样的高性能镜头。
虽然法国,英国,美国在这段时间里能够制造一些高水平镜头,但整体上世界镜头市场几乎是德国的天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后。
20世纪上半叶,善于钻研的日本人投身到相机制造产业,光学产业,但当时他们的产品主要以模仿德国产品为主,无论是机械还是光学都采用模仿手段。后来,日本在机械上有了突破和创新,尤其是在电子技术领域更加突出,但在光学领域长期以来仍然以模仿德国设计,大量采用德国材料及其替代品为主。
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科技实力显著提升,尤其是民用光学与德国民用光学的距离在不断缩短,比如在60-80年代,日本镜头的设计思路是被德国镜头牵着鼻子走的,到了90年代,德国民用光学相比日本仍然保持巨大优势,但近20年来,特别是数码时代到来之后,光学设计天翻地覆的革命性变化,日本民用光学技术已经丝毫不逊色于德国技术。
德国镜头在全球仍然保持着相当高的设计水准,德国蔡司的OTUS镜头、徕卡的微单镜头、M口上的50 2.0AA,仍然代表着民用光学的世界最高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拥有全欧洲最大的光子学产业,曾占欧洲大陆产值的41%以上。在许多光子学应用领域中,德国是公认的全球第一。德国的光子学已经发展成为德国最重要的未来产业之一,并成为创新和增长的发动机。自2005年以来,德国光电子产业的增长速度是其国内和全球GDP的两倍(每年6%到7%),在全球光子学市场上占有约6%的份额。 据VDMA(欧洲最大的工业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预测,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到390亿欧元左右。
德国公司在包括激光技术、照明、显微镜和成像在内的许多光子学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比如图像处理和测量技术(占22%的全球该行业的市场份额)、医疗技术和生命科学(19%)、光学元件和系统(18%)、生产技术(15%)代表了德国主要的光电子产业。
从出口率来看,70%左右的出口配额证明了德国自主创新的光电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生产技术部门的出口率特别高,达到80%,医疗技术和生命科学部门的出口率也在70%以上。
总体而言,德国光子学公司的出口配额远远高于传统制造业公司(在2015年达到48%)。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公司在研发上的平均支出占总收入的9%,促使光子学成为德国研究最密集的领域之一。全世界大约有28%的产品是在欧洲生产的。对内窥镜、显微镜、成像系统和激光治疗系统的巨大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德国在该领域的强劲表现。据VDMA统计,德国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6%,人口老龄化和对微创手术、现场诊断以及眼科激光治疗的需求增加是主要驱动因素。得益于德国在显微镜、内窥镜和医学成像系统技术方面的实力,德国曾经占欧洲总产值份额的50%以上。
光子学是大多数增材制造工艺中的关键技术,增材制造有望成为除激光材料加工外,光子学另一个重要的增长市场。基于激光的增材制造和包括基于激光的选择性烧结与熔化方法,特别是使用激光束加工粉末的应用,代表了所谓的“光子学4.0”的关键领域。
根据光子学4.0联盟的报道,增材制造工艺可以直接集成到数字化工艺链中。工业4.0与光子学4.0相互作用的一个特点是增加了生产灵活性,可以直接生产单个单元。组件设计的复杂性得到了简化,而且几乎没有额外成本。著名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37%的德国公司使用了增材制造(而中国和美国分别为24%和16%)。德国国内3D打印市场的年销售额约为10亿欧元,全球市场的总营业额大约为100亿欧元,主要应用市场包括航空航天、汽车和机械设备行业。
四、德国的高端机床技术
机床被誉为工业之母,德国工业技术之所以先进发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德国机床。可以说,世界上高端机床基本上是德国和日本的天下。但在全球最顶尖的机床领域,机床的超高品质上,德国机床的工况能够做到长期不变,相对日本则稳定性就差很多。特别是多轴联动技术,德国人可以领先世界半个身位。
世界高端机床名企几乎出自德国和日本,世界机床的核心技术也几乎掌握在德日意美等少数发达国家的手中。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是老牌工业强国,它的锻压机械种类齐全,基本上每一种锻压设备都有代表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产品。德国一贯重视机床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在多方面大力扶植,尤其是德国十分注重科学试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科研与应用技术科研并重。下面看一下德国的机床著名企业:
吉特迈Gildemeister:吉特迈集团是全球领先的金属切削机床制造商。吉特迈集团凭籍德尔克(DECKEL)、马豪(MAHO)和吉特迈(GILDEMEISTER)这三大品牌而成为全球最大的金属切削设备生产厂家。成功的背后是该集团在欧洲的十个工厂对创新的不断追求以及对生产和物流的不断优化。
通快Trumpf:德国通快TRUMPF集团是全球制造技术领域的主导企业之一,在工业用激光及激光系统领域是技术及市场的全球领导者。目前已经拥有7家中国子公司。
舒勒Schuler:舒勒集团的历史可追溯到1839年由路易斯•舒勒在德国Göppinge创建的铁匠铺。作为金属成形业的全球技术和市场领导者。Schuler也是铸造技术方面的市场领导者,为航空航天和铁路行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ServolineL是由舒勒公司制造的当前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冲压线。舒勒的ServolineL速度高达每分钟23冲次/新型横杆机械手可输送一模两件或一模四件零部件。
埃马格Emag:埃马克的起源要追溯到1867年。1992年,埃马克作为世界首家机床厂推出了倒置式车床。该车床的特点是主轴完成上下料,而且主轴行走,而刀架固定。也就是说埃马克将传统车床颠倒了过来。
埃马克公司工艺技术全面而完善,能为客户提供加工盘类件、轴类件和箱体类零件的机床和生产系统。不管是车床,还是磨床、滚齿机、激光焊接机或是加工中心---埃马克集团几乎能为所有的应用提供最佳的生产方案。
斯来福临KorberSchleifring:斯来福临集团是德国柯尔柏集团下的一个子集团,柯尔柏集团包括造纸机械、烟草机械和机床三大集团。机床集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先后并购了许多世界顶级的机床制造商。军工系统约占斯来福临机器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无论在高精密加工的哪个方面,斯来福临集团都堪称是一家国际化,高效和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可以提供最佳可行的技术及最经济的解决方案。
因代克斯Index:因代克斯是由赫尔曼哈恩在1914年创建,在四十年之内销售了超过20,000台自动车床,这些为因代克斯在全球拥有杰出赞誉垫定了基础。1975年,因代克斯开始生产多主轴自动车床。因代克斯的特殊优势在于在研发中为每个客户提供最佳的解决方案。
恒伦Heller:HELLER1894年成立于德国尼尔廷根,60%来自汽车工业,客户包括客车、卡车及农用机械制造商,其余40%分布在机械工程、发电、模具制造及航空航天等领域。HELLER机床产品包括:卧式加工中心、5轴加工中心、铣/车中心、柔性制造系统、曲轴和凸轮轴机床等。HELLER是全球市场三大合作伙伴之一。中国常州工厂是HELLER集团继德国、英国、美国、巴西之后,在全球设立的第5个机床生产基地,是HELLER集团构建国际生产网络、打造并优化附加值链的一部分,目的是确保HELLER集团可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为全球客户提供优质的“HELLER制造”解决方案。
巨浪Chiron:Chiron创立于1921年,位于距斯图加特100多公里的Tuttlingen。Chiron公司的产品为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高品质的立式加工中心,棒型材加工机床和其他高速专用机床。产品范围从小批量五轴联动加工到大批量高精度的规模生产。Chiron已成为欧洲最大、最快、技术含量最高的立式加工中心制造商。
格劳勃Grob:德国GROB公司成立于1926年,GROB公司是全球生产机床种类最全的一家企业,无论从标准机床到复杂型生产系统或切削线上的装配单元、再到全自动的装配线,GROB的工艺和技术总是处于领先水平。GROB公司擅长发动机零部件的整线“交钥匙”工程,是一个覆盖不同工艺、不同技术、不同资源及各种文化的全球化系统集成供货商。
海默Hermle: HAIMER公司位于德国Igenhausen市,创立于1977年。HAIMER公司致力于研发和生产高精度,高品质的产品。其许多产品都在同领域中占据领导地位,并得到世界范围的认同。
德国GROB公司成立于1926年,地点在慕尼黑,总部在德国明德海姆(Mindelheim)。GROB公司是全球生产机床种类最全的一家企业,无论从标准机床到复杂型生产系统或切削线上的装配单元、再到全自动的装配线,GROB的工艺和技术总是处于领先水平。GROB公司擅长发动机零部件的整线“交钥匙”工程,是一个覆盖不同工艺、不同技术、不同资源及各种文化的全球化系统集成供货商。
五、德国的汽车变速箱技术
德国变速箱有著名品牌三宝采埃孚、格特拉克(被收购)、还有给全世界变速箱供货的博世,毫不夸张说,采埃孚PDK的变速箱是全世界最好的双离合变速器。世界上80%的CVT钢带都是由德国博世生产的,值得一提的是,德国博世的压力钢带传动技术设计寿命为30万公里,几乎是孤独求败。
全球在变速箱生产和销量上,做得最优秀的国家只有德国和日本。德国变速箱企业最最出名的是采埃孚,日本则是爱信,它们都是世界500强企业。尤其是前者德国的采埃孚在全世界26个国家有125个生产基地。后者的日本爱信年度营业收入可以最美达到40431亿元,因此,实力上都是非常强大的。日本爱信口碑最好的变速箱应该是6AT了,消费者对它的最终评价是换挡节奏很稳,换挡也很平顺且不会出现卡壳。因此在宝马、奔驰、雷克萨斯等高端汽车上都是使用的这款变速箱。 该变速箱使用的行星齿轮一共有2套,有效降低了在换挡中产生的油耗,同时在内部组件上还搭配了减震器,能够很好的避免换挡行因为发动机转速改变而带来的噪音。
德国的采埃孚市场口碑最佳的是8AT变速箱,和爱信变速箱同样的点是换挡中也是很流畅的,使用感觉非常好。但相对于爱信的6AT来说,它的油耗性能更出色。因此非常多的宝马旗下的车子都是搭载的这款变速箱。采埃孚的8AT变速箱,跟宝马是天作之合、互相成就。宝马能够具有超强的操控魅力和技术实力,和ZF-8AT有着很大关系,其变速箱在换挡的速度、平顺程度、换挡逻辑、驾驶感受成为业内标杆水平。
采埃孚最牛的变速箱还不是8AT,而是PDK的双离合。众所周知,PDK一直是保时捷的御用变速箱,尤其是后来出的系列的双离合,都是由保时捷与ZF共同研发并制造的。PDK的双离合的成本十分高昂,一台变速箱落地成本竟接近一辆高尔夫。尤其在普通模式下,PDK双离合换挡只需要0.04秒,运动模式下可达到0.02秒,且能够承受连续50次的弹射起步而不衰减。
毫不夸张说,PDK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双离合变速箱。其次就是格特拉克,格特拉克后来被麦格纳收购之后改名。格特拉克曾经是全球前四大变速箱企业之一。仅次于采埃孚、爱信精机与加特可。
采埃孚股份公司(ZF Friedrichshafen AG)总部位于德国Friedrichshafen市,全球500强,是全球汽车行业的合作伙伴和零配件供应商,专业提供传输、转向、底盘系统等汽车零配件。采埃孚集团在中国拥有优良的客户群体,包括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集团、沈阳宝马、重汽集团、奇瑞公司、金龙公司、东风集团、东南汽车等等。产品广泛应用于轿车、客车、卡车、轮船和工程机械类车辆。
再一个就是BOSCH博世,它在全球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中,假如说奔驰是发明人,稳坐大哥大的位置,而博世公司则相当于就是“爸爸”级别。因为小到一个火花塞,大到ABS、ESP系统上千项的专利,世界上无论是哪家汽车品牌都离不开博世。在变速箱领域,尽管博世不生产变速箱,但全世界80%的CVT钢带都是由博世生产的。几乎所有日系都离不开博世。博世已属于一家独大。日系很难找到博世的替代品,尤其是博世压力钢带的技术专利,让CVT的使用寿命达到了30万公里。
六、德国的模具制造技术
德国历来一向以精湛的加工技艺和出产精密机械、工具而享誉世界,德国的模具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突出特点。工业零部件无论是塑料还是金属,它们成型都要靠模具来加工制造,所以模具被称为工业之母。
德国对于模具这个内涵复杂的工业领域,经多年的实践探索,德国模具制造厂商形成了一个共识:全行业必须协调一致,群策群力,挖掘开发潜力,共同发扬创新精神,共同技术进步,取长补短,发挥好整体优势,才能取得行业的成功。
德国不仅大公司建立了新的开发中心,而且许多中小企业也都这样做,主动为客户开展研发工作。在研究方面,德国人始终非常活跃,成为德国在全球市场上长期保持不败的重要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模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模具行业长年保持住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强势领先地位,其出口率一直稳定在33%左右。
据德国模具行业组织——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VDMA)工模具协会统计,德国拥有模具企业约5000家,早在2003年,德国模具产值就达48亿欧元。其中(VDMA)会员模具企业有90家,这90家骨干模具企业的产值就占德国模具产值的90%,其大部分在华设有基地。
比如德国采埃孚集团曾经与中国客车制造商宇通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且相继与两家主流的中国商用车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德国另一家零部件巨头大陆集团,与中国重汽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德国是欧洲最早从事模具生产的国家之一,德国的模具制造技术、模具质量受到全球用户高度称赞,且在全球享有盛名,是全球最重要的高端模具供应国之一。据德国机械工厂制造协会(VDMA)资料显示其模具厂商数约5000家左右,但该国模具产业结构仍以中小型企业为主:20人以下占80%,20-100人占19%,100人以上占1%。
若从模具人均产值比较,德国模具是200万元、日本模具是120万元,美国模具是127万元,也就是说模具人均产值美日是我们的3-5倍,德国是我们的5-9倍。
人均产值低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绝大多数模具是低端模具,附加值低;二是生产效率低。通常表现出是大而不强,广而不专,所以模具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是模具企业提升技术、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向大而强、专而精转变的必由之路。
德国人的生产效率也远远高于亚洲地区的企业: 比如1台机器往往平均要一个人操作,而在欧洲,7台机器只要一个工人操作;1600T以下的压铸机,一台机器平均要1.5个人,而欧洲三台机1个工人;CNC(数控机床)2台机要1个人,欧洲4台机1个人,这就是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