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机处理器不存在怎样修复(打印机搓纸轮转动但吸不进纸)

打印机处理器不存在怎样修复(打印机搓纸轮转动但吸不进纸)

首页办公设备打印机更新时间:2022-03-01 04:34:10

文|派财经,作者|陈庆之,编辑|派公子

关于做芯片,联想终于被“骂醒”了。

1月26日,由联想100%控股,名为鼎道智芯(上海)半导体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信息显示,鼎道智芯为外商投资企业法人独资,总注册资本为3亿元,经营范围包括集成电路的设计与销售,以及半导体科技领域内的多项业务。法定代表人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IDG消费业务&领先创新中心总经理贾朝晖。

实际上,仅仅不到3年之前,杨元庆还曾信誓旦旦地表示,联想没必要做芯片或操作系统,要安于自己的角色。但或许是因为汹涌的舆情,又或许是因为科创板折戟,以及近期司马南的硬核对刚,最终,联想做了这一决定。

从1994年到2022年,联想重拾芯片业务整整耗费了28年,这期间联想经过了历经“誉”与“谤”,当年的科技企业标杆也早已被科创板“一日游”拉下神坛,柳传志与杨元庆也屡屡被舆论抨击。

迟疑28年,联想究竟还能否在芯片领域掀起波澜?

01 迟到的28年

联想做芯片这件事儿,其实并不新鲜。

早在1988年,还在创业初期的联想就已涉足芯片研发,不过,彼时的联想芯片并没有觉察到芯片的应用前景,大部分的精力还专注于汉卡和后来的电脑业务。时任联想总工倪光南在后来的某次采访中表示,1988年联想开始实验试制,最终证明至少是可以做集成电路的设计,而且非常成功,回报率也很大。

然而,后来的事情却没有朝着倪光南的设想方向发展,甚至联想也开始脱离其预想的发展轨道,而这一切都要从1992年说起。

那一年,倪光南提出的联想激光打印机项目,获得了时任总裁柳传志的支持,北京联想R&D的孙祖希、徐非、刘洪等开始开发用于联想汉字激光打印机的ASIC芯片LXCG9000。也正是从这款激光打印机开始,联想在与HP等外国大公司的竞争中发展起来,后来成为国内激光打印机的第一品牌。

到了1993年,倪光南院士根据联想在各项产品中应用自己开发的专用集成电路所获得的经济与技术优势的经验,提出了建立ASIC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方案。为此,他多次出国调查国外的IC设计企业的运作管理经验。

为了能将芯片业务做起来,倪光南开始四处奔走,积极寻找合作伙伴。1994年4月,联想、上海复旦大学和上海长江集团签署了《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合作意向书。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陈至立亲自接见了三方负责人,表达了上海市的全力支持。

但倪光南的乐观和上海市的支持却意外地遭到了柳传志的冷脸,正当联合设计中心准备就绪,柳传志的态度发生了180度的转变。当年6月份,柳传志突然给倪光南和另一位联想的负责人写了一张著名的“200字便条”。在便条中,柳传志首先肯定了“建立设计芯片中心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是应该积极推进的”,但同时也提出了质疑:

一是“要有销售市场”,并认为“由于我们自己销售板卡,所以此项具备”;

二是“要能引进最先进技术”,他认为“目前无把握”;

三是“要有得力的管理人员和管理形式”,他认为“这条,目前尚无较可行的解决方向”;

四是“有资金条件和高水平的开发人员”, 他认为这“经过努力后有可能做到”。

总之,柳传志认为“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特别是第三条”,“我本人意见不同意仓促合资”。但并不服气的倪光南,认为是钱的问题让柳传志心生疑虑,于是他决心再试试。

1994年8月,倪光南担任了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多媒体技术”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的技术组长,为联想申请了“多媒体芯片和板级产品技术”项目,得到了国家经贸委1100万元的科研费和数千万元的贷款支持。倪光南很高兴,他认为这样联想连钱都不用出,就可以建立ASIC设计中心了,应当没有什么风险了。

但到年底,倪光南先后两次将三方商定的合同呈给柳传志时,柳传志却都不置可否,硬生生拖黄了此次合作,“联海微电子设计中心”最终无奈胎死腹中。

现在来看,此项目的流产并非由于芯片研发本身的原因,而是初露端倪的柳倪之争所致,柳传志唯一不满的只是倪光南本人,而非芯片项目。彼时,已经度过1993年销售危机的联想,实际上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和理由来做这一业务。

同样遇到这一困境的,还有当时颇为成功的交换机项目。

1994年11月,柳传志起初批准了万门机的贷款申请方案,但在筹资的关键时刻,他打电话给倪光南徒弟、负责人罗争:“你们集资的事不要做了,这事我另有考虑。”一句话,程控部独立运作成子公司的计划流产了。虽然,他们需要的贷款只有杨元庆领导的微机部的5%。

次年的6月30日,在联想董事会上,柳传志数度哽咽宣读董事会决定——罢免倪光南所有职务。也正是从这时起,联想的路线之争尘埃落定,“贸工技”正式取代此前的“技工贸”,1998年,柳传志在《计算机世界》上发表名为"贸工技三级跳"的文章,将"贸工技"被提至联想的战略高度。

联想的第一次芯片自研的尝试,就这样伴随着柳倪之争的落幕而结束。

02 乏力的杨元庆

“我在监狱呆了四年以后,快出来的时候,我想干嘛呢?大家都知道那时候的中关村,包括联想,主要是做搬运工作,就是把进口来的装起来,然后卖给别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

2018年2月,融创公司创始人孙宏斌在第18届亚布力论坛上参加了圆桌对话,在谈到了自己为何选择做房地产时,无意间“误伤”联想,而巧合的是,当时柳传志就坐在台下,双方一时倍感尴尬。

但如果细究起来,柳传志的尴尬可能更甚,毕竟孙宏斌出身联想,所言不虚。

这份尴尬的来源,恰恰是联想的确没什么核心科技。当柳倪之争落幕之后,出于惯性,联想集团在《199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成专用芯片,ASIC开发设计中心”,使联想集团在芯片设计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带动国内IC产业发展。

但这份规划也仅仅只停留在规划阶段,倪光南退出之后,联想的一切都变了。倪光南走后,联想撤掉了“总工程师”职位,宣称这是“前苏联体制的产物”,将永久废除。此后多年联想公司都没有 CTO 之类负责研发的高级领导。

原来研发中心的所有人员全部都被下放到事业部的研发部门,由事业部总经理领导。1996 年到 1997 年间,联想曾经宣布由许志平领导技术中心,不久又解散了该技术中心,从此联想的研发主要为销售市场服务。联想更重视通过市场、营销渠道的整合来实现变早期参与联想技术研发的骨干基本都离开了。

这一阶段联想的指导思想是:“以贸易为突破口,实现技、工、贸三级跳。”但事实上,直到柳传志退休,联想在“技”方面也未取得多大突破,“贸工技”七年,除了清除程控交换机等“技术”外,最大成果是投12亿元建设“大亚湾亚洲最大的板卡生产基地”,这一选址错误的“工”刚建成即被剥离。

后来,在2005年回忆这段时期时,倪光南曾直言,由于转向"贸工技"带来约7年的延误,科技骨干流失,技术积累不足等原因,短期内很难为联想提供新的利润增长点。当时,正值联想集团新掌门人杨元庆上任不久,倪光南认为杨元庆能为联想的“技”带来新的变化。

2002年,首次出任联想集团CEO的杨元庆,明白联想集团的技术软肋,掌权之后就立刻提出了“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国际化的联想”的口号,力图消除“贸工技”的影响。

但倪光南所希望的改变并没有到来,原因就在于杨元庆太听话了,无法冲破柳传志划定的框框。在柳传志的人才梯队排序表里,排在杨元庆前面的是孙宏斌,处事张扬、闯劲十足,之后还有神舟数码的郭为。但杨元庆的好处就在于,对柳传志,他会无所保留地在贡献自己的忠诚。即便内心有所质疑,也不为所动。

伊甸网CEO洪荣顺曾如此评价联想的三个年轻人:在专业能力上依次是孙宏斌、郭为、杨元庆,在忠诚度上则是杨、郭、孙。在柳传志最危险的时刻,杨元庆以自己的业务护驾,赢得了柳的信任,成为了柳口中“生命的一部分”。

也就是说,杨元庆之所以能够成为继任者,最大的原因其实是在于自己足够听话,并完美承袭、执行了柳传志此前的“贸工技”路线,即使想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也只是在“贸工技”的范畴内成为更有技术含量的组装厂。

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芯片,当2018年有人问柳传志为何不敢投资芯片时,柳传志回答道:“是因为当时民企的底蕴不够丰富,投了芯片若干年以后才能见到回报,而且还极有可能投错。”“当一个企业年利润只有10亿元的时候,你让它年年用20亿美元去做芯片,根本没有底气这样做。”

他还表示,直到2001年联想集团的总收入也不过才192亿港元,纯利润不到10.26亿港元,“如果要拿出全年利润才有可能投出一条生产线的十六分之一,相信只要不是败家子的企业家都不会这样做,这不是爱国而是祸国。”

实际上,这反映了柳传志性格的另一面,接受媒体采访时柳传志曾表示:“我和任正非性格不同”,在技术攻坚中“他敢往上走”,而自己不行。

这样的性格也继承到了杨元庆身上,不管是颇为成功的收购IBM电脑业务,还是2012年收购摩托罗拉,以及此后在手机业务上的败北,都可以看做是联想只想扩大经营规模,而不去触碰更底层的技术问题,这自然也就导致了产品竞争力不足。2017年,联想又提出向云设备和解决方案转型,打造一站式IT解决方案,但营收占比一直很低。

看懂研究院资深研究员袁博表示,“贸工技路线没有问题,但是要先贸易再技术,联想在赚钱之后却不愿意再投入技术做前瞻性行业,研发投入过低,公司想赚快钱,只想在PC行业做大,就逐渐沦为了平庸的公司。”

事实也的确如此,联想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几次尝试转型都未能取得明显成效,时至今日,个人电脑业务始终占比高达9成以上。

是不能也?当然不是,这从杨元庆在芯片业务的态度上就能一窥究竟,在2019年的某次采访中,杨元庆表示,相信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一家公司没必要做所有的事情,所以联想并不打算做操作系统和芯片,会做好自己的角色,与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合作,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

虽然,2020年联想采购处理器和芯片花费约900亿,采购内存及存储器花费约600亿,净利润却不足百亿,但这依然没有唤醒杨元庆和联想做芯片的决心。

03 联想开窍了?

杨元庆的态度转变是在2021年,在一次财务季度沟通大会上,杨元庆表示不排除自研芯片的可能,也不排除合作的可能。杨元庆不仅表明未来三年内,联想的研发投入要翻一番,还准备自研芯片。

这是一个相当积极的信号,而就在这番表态后不久的11月份,联想发布了一个新产品——LA2智能嵌入式控制器,官方公开信息显示,这款控制器可以“让笔记本电脑能够实时的性能优化以及智能输入输出控制”。后来,经过一位内部知情人士透露,LA2确实是一个AI芯片。

如此遮遮掩掩,不知道是联想对自己的科研能力自信不足,还是忌惮舆论的攻讦,但外界更愿意将此解读为前者,毕竟其黑科技翻车的案例不在少数,而且还有科创板一日游的不光彩经历。

实际上,对于芯片领域的布局,联想已经有了不错的布局。资料显示,自联想成立以来,旗下的三大投资公司联想创投、联想之星、君联资本已经累计投资了业内23家芯片公司,芯片种类范围颇广,包括AI、手机、自动驾驶、IoT、5G等等。

再来看人才方面,根据目前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联想的研发团队达到了13900人,相比去年增长了51%。就在前不久,杨元庆还启动了“全球大规模硬核科技人才招聘计划”:未来三年,联想集团将在全球范围内面向社会和高校大规模招聘科技人才12000人。按此规划,两年之后,联想的科研团队人数规模将达到26000人左右,只是不知道其中芯片技术人员的占比几何。

与LA2智能嵌入式控制器芯片的遮遮掩掩不同,此次联想选择了高调公开,有消息称,该公司将主攻平板和PC处理器芯片研发。这也正是联想的优势所在,根据IDC的数据显示,联想集团2021年全年出货8193万台PC,市场份额高达23.5%,再次蝉联2021年全球PC冠军。Canalys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联想出货了427.9万台平板电脑,市场份额11.3%,排名全球第三。

也就是说,如果联想成功研发出芯片,只自家的产品就足以养活芯片团队,这也是2004年成立的海思直至2011年才实现盈亏平衡,却仍能坚持到曙光的关键所在。更何况,现在的产业环境与人才早已不可同日而语,联想的芯片研发阻力也将降低不少。

也有观点认为,鉴于x86架构的封闭性,联想如果研发平板和PC处理器,应该是会研发基于Arm架构的平板和PC处理器。但目前此类处理器在市场上已经有不少,竞争也很激烈,而且还要面临X86处理器在生态优势上的压制,所以,联想想要在该领域有所突破并不容易。

不过,目前来看高性能CPU研发的资金与时间成本,以联想目前的实力相信还难以实现突破,但屏幕电源管理等芯片也不失为一个不错的选择。高素质OLED和mini LED屏幕是未来高端笔记本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mini LED屏幕拥有成百上千颗小灯珠,要想省电需要对小灯珠进行高效管理,这就需要一个智能的电源管理芯片。

单从这一角度来说,联想或许会从难度相对较小的电源管理等芯片入手,进而谋求CPU等核心芯片产品的突破。

然而,从1994年至今,联想已经放弃了程控交换机和芯片研发长达28年之久,核心科研团队也早已经历了多次更迭,联想研发还有多少攻关能力,能够在巨额亏损之下坚持多久,都是联想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要知道,华为海思在15年之内,单是在芯片领域的投资就高达2000亿元。

而遗憾的是,联想恰恰似乎是一家没有长期策略的公司。“好比杨元庆在前面扣动扳机,对着很远的墙壁开了一枪,下面的人上前找到子弹孔,画个圈,说这就是我们的策略。但过了一两年,可能杨元庆发现上一次没瞄准,再次扣动扳机,又换了新的策略。”联想前高管层如此形容杨元庆。

事实上,不管是从PC转型到移动设备,还是2016年提出的“三波战略”,联想的长期规划都缺乏相应的定力,遇到挫折即转向的风格始终没有彻底改变。一位曾在杨元庆身边工作近十年的前联想高管就曾表示,一直以来,联想确实KPI和短期业绩导向明显,没有像华为那样坚持既定长期战略并持续投入产品研发。

这一次,联想下决心做芯片又能坚持多久?目前还属未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坚持向上的定力,联想又将再次如倪光南所言,“它擦肩而过的可不少,那过了你就没有办法再回来。”

但愿,再三错失时机的联想,此次能真的坚持下来。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