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复印机解决方案(3d复印机说明书)

3d复印机解决方案(3d复印机说明书)

首页办公设备复印机更新时间:2021-12-13 19:04:31

《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技术》由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鉴冉冉编写,本书创新提出聚合物3D复印技术的概念, 类比介绍了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两种技术, 并详细阐述了聚合物3D复印技术的核心原理及工艺, 聚合物3D复印机的组成、基本参数、结构设计, 聚合物3D复印制品的精度控制方法、缺陷的产生机理及解决办法, 此外还对聚合物3D复印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前言
3D打印技术最开始被叫做快速成型技术,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基于材料堆积法的一种高新制造技术。“3D打印”的概念被提出后,使得人们重新认识快速成型技术。多学科交叉知识的普及,也使得快速成型技术得到飞速发展。借鉴这样一个成功的范例,我们在模塑成型的基础上提出了“3D复印”的概念。基于目标产品的虚拟设计或三维扫描建模、模具结构智能规划三维打印、智能化注射模塑成型集成创新发展起来的“3D复印”技术可望成为现代制造业智能化发展的新趋势,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3D复印技术最早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甚至比二维纸质印刷出现得还要早。早在3000多年前,人类就开始使用模具制造青铜立人、四羊方尊、后母戊鼎等大型青铜作品。北宋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雕版制作“泥活字”,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制造业和经济水平的飞速发展,模塑成型以其成型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等优势成为制造业最重要的加工手段之一。
本书围绕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智能制造技术的主题,通过对3D打印和3D复印的类比介绍,集成聚合物精密注射模塑成型和熔体微分3D打印技术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结合智能制造的重大需求和背景知识,创新提出并初步探索3D打印/复印智能制造的核心原理和技术路线,探讨了3个关键环节的科学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案。全书共6章:第1章主要介绍3D打印与3D复印的概念、意义和核心原理等基础知识;第2章主要介绍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工艺;第3章和第4章分别介绍几种典型的聚合物3D打印机和3D复印机;第5章对聚合物3D复印用材料及其制品缺陷产生机理和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第6章对聚合物3D复印技术的未来进行了展望和畅想,重点介绍了几种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
本书内容参阅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技术资料,其中也包括笔者和同事们近年来在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目的是帮助广大读者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该领域的理论发展与技术进步,并且以复印的观念重新认识模塑成型技术,希望能够推动聚合物模塑成型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本书原创成果有重要贡献的团队老师有杨卫民、关昌峰、张有忱、谢鹏程、焦志伟、丁玉梅、阎华、何雪涛、安瑛、谭晶等,直接以本书内容为研究课题的博士研究生有鉴冉冉、迟百宏、王建、张攀攀等,硕士研究生有解利杨、刘丰丰、刘晓军、严志云、杜彬、李月林等。此外参与本书整理工作的学生还有胡力、张玉丽等。
笔者在本书著述过程中反复斟酌,数易其稿,系统深入地介绍聚合物3D打印与3D复印创新知识,特别注意了兼顾学术参考和工业应用两方面的需要,但是因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杨卫民,北京化工大学,长江学者,教授,博导,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与优选制造方面的研究,发明了高分子材料PVT特性在线测试方法及装置、塑料精密注射成型装备、高分子材料单元转子扰流强化传热技术及装置等;开辟了高分子制品微纳制造的新途径,创造性的提出聚合物加工领域的微积分思想,并据此发明了一系列微纳制造新方法和新设备并成功应用,如熔体微分注射成型、熔体微分静电纺丝、熔体微积分纳米叠层、熔体微积分3D打印等。申请发明300余项(已授权193项),美国2项,PCT靠前6项,发表论文260余篇,被EI收录60余篇,SCI收录40余篇,著作9本。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