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淡忠奎 每经编辑:杨欢
图片来源:摄图网500667911
继广东、江苏、山东之后,浙江成为我国第四个GDP7万亿元 的省份。日前,浙江公布2021年经济数据,GDP73516亿元,增长8.5%,总量比上年增加了8902亿元。
近几年,“山东GDP会被浙江赶超么”成为不少人关注的一大热门话题。
从数据上看,2021年,山东对浙江的GDP差距“止跌回涨”,差值从8500多亿元扩大到9579亿元,但在实际增速上,浙江仍比山东高出0.2个百分点。
当然,对比两地经济发展实力,不能唯GDP,更要看发展后劲。GDP成功站上7万亿,浙江何处寻找新动能?
以协调发展理念挖掘区域潜能成为重要方向之一。众所周知,浙江不大的省域内拥有平原(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盆地(金衢盆地)、海岛(舟山群岛)、丘陵(浙西南)等各种地貌,其中盘踞西南的山区26县陆域面积占据全省的45%,人口约占全省的15.8%,但是经济上却一直在省内“吊车尾”。
因而,“山”与“海”如何协调发展是浙江困扰多年的心病,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曾表示,山区26县能否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能否取得标志性成果,事关现代化先行和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全局。
均衡
图片来源:温州永嘉县政府官网
提起均衡发展,长三角是绕不开的一块。如江苏的“十三太保”现象,就最为外界津津乐道;再聚焦于城乡之间,最为均衡的当属浙江——2021年城乡收入比1.94,比上年缩小0.02,相当于农村居民收入多增加300元左右,城乡收入比连续9年缩小。
2011-2020年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及倍差 图片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这与浙江发达的县域经济模式直接相关。作为城与乡联结最为重要的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决定着当地镇(村)企业的“造血能力”,是影响乡镇以及农村居民收入最为重要的因素。改革开放后,浙江的乡镇企业在全国率先崛起,并且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了各自的主导产业,从而区域之间发展整体较为均衡。
经济体量排在全国第四位,人口却处于中档,这也使得浙江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52397元,仅次于上海(72232元)和北京(69434元)。此前发布的《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更是提出到2025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万元的目标,大有比肩北、上的势头。
不过,无工不富,浙江省内围绕产业发展的矛盾也越发凸显。一面是制造业大举向“生产总值1/3”目标迈进,工业用地却捉襟见肘;一面是整体均衡下,东北沿海与西南山区的差距渐渐成为绕不开的矛盾。
具体来看,主要盘踞浙西南的26个山区县包括杭州(淳安县)、温州(永嘉县、平阳县、苍南县、文成县、泰顺县)、金华(武义县、磐安县)、衢州(柯城区、衢江区、江山市、常山县、开化县、龙游县)、台州(三门县、天台县、仙居县)、丽水(莲都区、龙泉市、青田县、云和县、庆元县、缙云县、遂昌县、松阳县、景宁畲族自治县)。
具体分布在6个设区市,面积占据全省的44.5%,人口(1016.9万人)约占全省的15.8%。但GDP总量(2020年)仅为6238亿元,占全省比例不足百分之十。
在浙江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文章《浙江不同区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较》中,按照KMEANS聚类算法,将2020年各县(市、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分为高、中、低三个梯队,高值区(>1.96)有18个县(市、区),集中于浙西南区域。
浙江将之总结为“山海”差距。在杭州规划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汤海孺看来,浙东北毗邻上海,可吸收上海、杭州的外溢要素,更容易转化。而浙西南以山地为主,交通较为落后,导入要素资源较为困难。
协作
图片来源:摄图网501580862
为缩小“山海”差距,浙江也是操碎了心。
从2003年以来“山海工程”就成为浙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省内发达地区与西南山区结对帮扶,并且不断升级优化。如财政转移、生态补偿、结对帮扶、一县一业……这些都是浙江不同时期促进西南山区发展的重要举措。
更引人注意的是,浙江率先推行省委常委、副省长联系欠发达市县制度,可见其加快山区县跨越式发展的决心。
以“一县一业”和“产业飞地”为代表的资源导入,使得山区26县的发展成效也渐渐凸显。从“十三五”来看,浙江山区26县城镇、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分别高于全省0.7、0.6个百分点。根据规划,浙江将争取到2025年,使26县人均GDP超过全省平均的70%,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不过,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秦诗立看来,山区26县的产业发展依然面临突出短板——
规模方面,“一业”实力依旧偏弱。除了淳安水饮料、永嘉泵阀、龙游碳基纸基新材料、天台轨道交通及汽车零部件、青田高端不锈钢、遂昌金属制品之外,其他山区县主导产业产值均未突破百亿元。
结构方面,“一业”层次依旧不高。山区26县亩均效益约15万元/亩,远低于全省26.3万元/亩的平均水平。同样是木制品行业,庆元县亩均税收仅为安吉县的五分之一。龙头领军企业数量不多,龙头领军企业数量不多。
为此,浙江提出促进山区26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近期诸多重磅政策落地。浙江国际产业合作园区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容”——公布新一批9家国际产业合作园创建培育名单,主要集中在嘉兴、湖州以及山区26县。其中,包括在山区26县设立的中日(武义)、中德(丽水)、中德(缙云)三个国际产业合作园。
与此同时,浙江还宣布将在年内实现山区26县省级开发区全覆盖。此外,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还表示,该行会同浙江省发展改革委等9部门出台《关于金融赋能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将对山区26县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到2025年末,力争山区26县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超2.5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万亿元。
从高能级产业平台落地和产业导入,再到万亿级的金融支持,浙江升级“山海协作”的意图也十分明显。毕竟,作为聚焦聚焦国际产业链、整合全球资源要素的产业园,其对于当地做强主导产业,升级转型意义非同一般。
北京工商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对城叔表示,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要把不同区域,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进行整合,纳入到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局面上去。对于县域经济来说,就必须要有相对雄厚的产业基础,这可能是浙江层面的考量。
链条
图片来源:丽水发布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产业合作园等系列动作中,“链式思维”是关键词之一。从园区布局来看,上述园区之间有交叉现象,但是更为强调的是立足各自的产业定位,以此来找准开展国际合作的主导产业。
有观点认为,以中德(缙云)国际产业合作园为例。相关部门就是希望当地在已有的肖特集团药包、高端药用玻管等重大项目基础上,引入合作国家优势产业与先进技术,重点突破“卡脖子”技术。
与之相似,将要布局中德产业合作园的丽水,正规划建设1000亩芯片产业园,“无中生有”培育形成了芯片“材料、装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全链条,未来将打造全国超高纯钽材料生产基地和全国外延片生产研发制造基地。
布局顶级园区平台,导入产业资源,这不仅对于山区县的跨越式发展意义重大,对于浙江拓展发展空间,补上产业链短板也至关重要。
1月14日,浙江省经信厅课题组发布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成熟行业中,浙江在汽车制造、纺织等有一定优势、协同较好,但在发动机制造、车身制造及合成材料等7个子链协同度较低。其医药企业主要集中在化学药领域,且规模较小,创新引领不足短板明显。
实际上,这种“补短板”的意图早已有之。2021年5月,浙江省经信厅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浙江省山区26县生物科技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因地制宜培育壮大生物科技产业,涵盖浙产道地药材基地、新型健康食品、装备器械领域转型、先进生物制造等六大重点任务。而这恰恰也是浙江较为薄弱的产业。
更进一步,秦诗立认为,从四大都市区到杭甬“双城记”,浙江有成为一个大都市区的趋势。在此视角下,山区县的发展定位就要落在发挥比较优势,为大都市区提供配套功能。
龙泉就是一个突出例子。2021年7月,龙泉市汽车空调零部件生产基地被认证为2021年度国家外贸转型升级新基地,聚集汽车空调零部件生产企业120家,其中出口实绩企业70家,产品占全国近1/3的售后市场。
随着杭衢铁路、文泰高速、金台铁路等重要线路的开通,浙江山区26县的交通劣势将逐步改善,进而有望在浙江的工业强省以及延链、补链等重要行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不过,陈及认为,从经济层面来讲,也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资源(按照优化的标准)如果配置到无法配置、无法进入的地区,那么它的成本和风险都会大大增加”。
每日经济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