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纸机打碎的纸屑有何用处(碎纸机碎过的纸可以干什么)

碎纸机打碎的纸屑有何用处(碎纸机碎过的纸可以干什么)

首页办公设备碎纸机更新时间:2022-02-08 12:07:02

海报图片

——郭振宇艺术表现性与象征性

崔文涛

应该说,认识、理解郭振宇和他的艺术是相对困难的。他的身上充满了令人费解的悖逆现象:他是一个实证主义者,工作时严谨认真,一身正装始终笔挺,执行制度条文井然有序,颇具入世情怀;他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下班后洒脱不羁,一换装便艺术范儿十足,习惯边走路边读书,满腔诗情画意;他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有生理乃至道德的洁癖,讲起话来铿锵有力,却又不太善于反击和恰当表达真实的自己……矛盾与矛盾的杂糅以及交锋,仿佛令他硬生生地把自己撕开——自我分裂成了“生活的自己”、“工作的自己”和“艺术的自己”。所有矛盾与分裂的最终解释,统一在了他兼具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却最终浸透了强烈的悲观主义、艰涩的象征手法外在的表现性艺术。认识和阅读郭振宇以及他的艺术,理解那种悲观废墟形式下内生的生命力量,着实需要一个娓娓道来的过程。

时间简史之五 综合材料 120x175cm 2017年

郭振宇的艺术更具当代意味的表现性而非抽象性——抽象的艺术由于在尽可能的驱离形象和主题而执着于表达艺术本体语言的价值,在情感的传递上是弱于表现的艺术的——他感情充沛,且纯熟地运作庞杂的知识体系和技术手段,制造了一个充满了隐喻和象征的艺术世界。从整体上概括,他的艺术似乎可以大略分为“重生的力量”(《平林漠》、《蒹葭》系列),“文明的足迹”(《时间简史》、《时光之隧》、《文明第五季》系列),“现场的观照”(《暮光之城》、《天狗》系列),“精神的虚游”(《大荒经》、《麦地星空》系列)四类宏观系列。绝大多数的作品是利用综合的手法及材料,借由狂乱的笔触和晦暗的色调、粗粝的痕迹表述和传达艺术家精神冲动、人文思考,以及对自然、对文明、对历史、对当下的观察与比喻、体悟与阐述。

文明第五季 综合材料 300x600cm 2016-2018年

自直观的视觉审美体验方面观察,郭振宇的艺术首先表现为一种粗粝的状态——一种荒漠沙堡、战场遗址、灾难现场、大粒海盐一般的粗粝,站在画前仿佛就能闻到苍茫的气息,尝到咸苦的味道。他将麦穗、稻草、树枝、木板、纸屑、棉线、报纸乃至粗重的麻绳纤维、塑料模特部件、快递袋、计算机主板、旧手套、防霾口罩、塑料玩具等等仿佛无所不可的物品或粘、或钉、或绷、或编在画布、画框上,用画笔涂抹、用颜料泼洒、用电锯切割、用烈火炙烤,“烹炒煎炸”出了原生的自然味道,粗糙的向上的生命味道,看似杂乱实则有序,看似狂野实则细腻,看似没有方向实则指向清晰,看似无所指实则无所无所指……

梅杜萨之筏之星际迷航 综合材料 260x300cm 2017年

“重生的力量”系列是他能够被划入“绘画”的一类作品,主要使用油彩介质描绘直接的视觉印象,表达物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关系。他并不执着于聚焦边边角角的局部清晰,而着力于宏阔意境的准确把握——这种方式或思路几乎贯穿了他所有的作品。那些枯索的、凌乱的、黑黄的,沐浴着凄风冷雨和大漠狂沙的枝条铺满的画面,形成了他的《平林漠》(作品命名一如作品面貌,总是具备比喻的手法和象征的意味,需要再理解的过程)系列。这一系列描绘的是草木在秋冬季节真实的自然情态,营造的是苦寒、沉闷、躁郁的第一视觉印象,而象征的和表达的却又是自然造物适应自然规律,隐藏和堆积生命力,不强烈对抗、能应运而生的精神指向。事实上,他总善于观察和描绘自然物的真实状态并借而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便如《蒹葭》,即便因为那色彩与笔触的关系而形象晦暗不明,却又无疑是最符合词语原本意义的芦苇苍苍的样式呈现。也正因为这种呈现,他将《蒹葭》这一几乎最广为人知的《诗经》名篇进行了成功的宏观视觉表达和象征意境营造,寂寥、思念、渴望……这是古风的苍拙浑厚,适应、积蓄、重生……这是艺术家对自然造物生存方式的当代唱和。

梅杜萨之筏之星际迷航之二 综合材料 330x330x35cm 2018年

物与自然之间互动关系探讨的进一步升华或具体化,便往往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基于长久的阅读习惯和哲学思考,郭振宇将自己置于时间的单维向度和文明的生灭流转上进行此一层面的工作。他在整体的、大写的“人”的视角上,进行了《时间简史》、《时光之隧》、《文明第五季》等可称之为“文明的足迹”的带有强烈哲学思辨意味的综合材料创作。不得不说的是,艺术家是在采用悲剧性的时间史(人类的文明史仅仅是其中一个瞬间)叙事的概念上进行创作的——他出发的角度是不可回溯的线性时间概念。事实上,在代表作《文明第五季》系列作品中,他用身处“第六季”反观“第五季”废墟的穿越性想象进行思考和表现。所借用的墨西哥阿兹特克人“太阳纪”传说中,我们所处的“第五个太阳纪”之前的四个太阳纪,都是以文明的毁灭而告终的。那些痕迹残留在了时间里,惊鸿一瞥于时光的回溯想象中,今天的人所开创文明的结局亦同样如前不可避免。就旁观者而言,在这种注定毁灭的悲剧情境中思考大写、小写的“人”与永恒的时间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话题,对表象如此晦涩、立意如此复杂的艺术化思考与表达过程的体验所产生的浸入感,显然在难度上要高于具备明确形象和缤纷色彩的架上绘画作品,但那种堪破迷雾、恍然大悟的审美快感又非后者所能比拟。

创世纪 综合材料 200x300cm 2016年

假使“文明的足迹”带有哲学的思辨性和强烈的悲剧意识,“现场的观照”则带有直接的批判性。他不再使用超越的眼光和想象的身份表达对文明的思考,而是以一个当代人的视角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感怀。如他在《天狗》系列中掺杂的隐喻和象征那样,作为一种古代中国人对日食现象的神话记述,“天狗”可以吞日,但终究只是暂时的,势必要将自己吞没的东西完整地吐出来。如果我们将“天狗”的象征解读为当代文明或当代人,将太阳的象征比作永恒的自然世界和客观规律,结合对现成品的使用——碎纸机打碎的规则纸屑象征的现代文明、金属挖掘机模型代表的破坏力量等,也就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艺术家批判当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破坏无度的意图了。作为他为数不多形象描绘较为清晰且集中在“绘”上的作品,《暮光之城》系列是他对城市文化的个性解读。这些画面的产生大约与他在清晨与夜晚疾步行走在大街小巷的视觉印象有关。脸谱化的人物沉浸在迅疾、变化、模糊的背景下,不知身处何方,不知姓氏名谁,既充满了某种明显的自恋又带有着强烈的茫然,这大约就是都市蜂巢中多数“工蜂”的精神状态吧。

俄狄浦斯之罚之1941.6.5重庆 300x200cm 2015年

“精神的虚游”应当是艺术家最为愉悦自如的创作系列了。生长在农村的人与艺术家有着类似的童年生活经历——在乡野之间的麦草垛下仰观星空,聆听和遐想那些故老相传的鬼狐以及神仙的故事。在产生了《聊斋》中大多数故事的淄博、潍坊一代,这种前工业时代乡村的文化传承本就具备极强的想象空间和可拓展的艺术空间,呈现在具备相应生活经历的艺术家的创作中是必然的。对《大荒经》系列,我们或可根据缺少现实根据的普及性的神话传说尽情想象。但对《麦地星空》系列的解读而言,实际的生活经历在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少的。我们仿佛需要将个体想象投射到麦香浓郁、群星璀璨的土场上仰望——大地、麦田、天空三者处在客观上不可能统一的平面,时间和空间感尽力压平化处理,万物互相进入融为一体……时移世易,星空还在那里,但能够产生《麦地星空》的生存环境和文化传统已经不可重现,星空与麦地终究难以再度结合了。这是线性时间观上的不可逆转,却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遗憾。

蒹葭之二 120x240cm 2015年

虽然郭振宇最近数年的艺术仍然集中在架上的领域,但已经成功地脱离了单纯“绘画”的范畴,已经跳出了技法、材料、手段、观念的条框,进入自如的当代艺术状态,带有极强的脱离架上的迹象了——他目前的几件“重量级”作品(如《文明第五季·墟之三》),已经不能被看做架上的范围了,而他也的确正在进行着脱离架上走向更自由方向的艺术实验。对山东这样历史深厚、文脉绵延、艺术繁荣,却又因统摄性的传统力量而呈现保守状态的艺术生态而言,进行并取得如此创作上的实验和成绩的确需要非一般的勇气和强大的精神力。

麦地星空之二 175x120cm 2017年

平林漠之二 120x160cm 2014年

天狗之二 120x175cm 2017

郭振宇,1969年生,山东诸城人。1995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1995年至2013年任教于山东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2013年调入山东美术馆工作。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油画学会理事,山东美术馆副研究馆员、收藏部主任。郭振宇曾创作大型软雕塑作品《中华根》;策划于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生命的编织》大型纤维艺术艺术展;电视纪录片《生命的编织》在中央电视台等55家全国电视网及海外播放,被定为中国人权对外宣传片。先后参加德国科隆“当代中国艺术家六人展”、“北京奥运美术览”、“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第十届文化艺术节美术作品展”等展览。作品曾被北京奥委会等机构和个人收藏。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