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是我仔细研究精工历史和技术特点,结合手中现有表款,整理出的干货。万字长文,想要看经典款式的朋友请直接往后翻。
本篇内容大概分为三个部分:
- 精工的发展历史。
- 技术和工艺。
- 产品线梳理,经典款式重点照顾
有想要找经典款式做参考的,可以直接翻到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精工的发展历史1.历史背景:日本钟表业兴起于明治时代,起初以进口和销售欧美品牌产品为主。
1853年,经过两个多世纪的闭关锁国后,日本开放边境,进行国际贸易。
1860年,由约50家来自纳沙泰尔的制表商组成的钟表联盟在横滨开设商栈,日本制表业历史由此展开。此时日本正由封建江户时代向现代明知时代过渡,但与西方国家昼夜24小时等分“定时法”不同,日本采用“不定时法”(依靠日出日落判断时间,昼夜六等分),虽然推崇瑞士表的机械造诣,但更倾向于将其视作“奇技淫巧”,对钟表的需求极低。
1863年,商栈关门大吉。最初的失败没有阻止钟表联盟的步伐。
1864年,受瑞士联邦委员会委任,钟表联盟主席Aime Humbert率领外交代表团出使日本,并于江户政府缔结友好贸易条约,日瑞建交。
1873年,日本(比法国晚三个世纪)采用公历纪年和24小时计时制,高速发展的铁路系统也对时间计量提出需求,钟表作为实用工具扬眉吐气。
2.创立及前身:1877年,Kintaro Hattori(服部金太郎 )在京桥采女町开设时计修缮所。
1881年,服部金太郎(时年21岁)创立K.Hattori & Co.Ltd.(服部时计店,主要是修理和贩卖钟表),这是现今精工的前身,位于当时的采女町,京桥(现在的东京银座,六町目)。
1892年,服部金太郎正式将钟表修理店变成SEIKOchaCo.Ltd(第一精工舍,制表技师吉川鹤彦担任技师长,员工15人),并开始生产挂钟。
1893年,精工舍出于改善制作效率与规模,搬至本城柳岛。
1895年,精工舍推出日本制造的Time keeper怀表,业绩急速增长,奠定巩固地位。
1899年,日本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国产表深受其益,并迅速取代进口表的地位。
1903年,服部金太郎(时年43岁)被尊称为“日本时计之王”。
3.精工牌手表正式生产:1913年,精工舍生产第一只手表(红12的开端),命名以Laurel桂冠品牌推出。
1924年,第一只Seiko品牌手表诞生。
1932年,和光本馆时计塔竣工,时至今日仍为东京地标。
1938年,精工在东京龟户设立第二精工舍,即Daini Seikosha Co, Ltd(50年代末,第二精工舍在长野诹访设立分厂,后独立成为诹访精工舍,也就是Suwa Seikosha Co,独立后的诹访精工舍,就是今天Seiko-Epson的前身)。
40年代,精工为军队制造了海军用9型、海军用10型、陆军用10型等军用腕表,在防磁、防水、耐冲压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4.GS(Grand Seiko)、KS(KingSeiko)的起源:60年代,经过战后复兴,精工同时注册了2个品牌,GS(Grand Seiko)、KS(KingSeiko),取义精工的最高峰和精工之王。
1960年,第二精工舍发布初代Grand Seiko以“最高级的平凡”为设计理念,研发出手动上链机芯Cal.3180(25石,无日历,25石),主要为包金款、少量使用白金,极少量钢款,总共生产约一万块,圆壳宽耳造型,条钉刻度,剑形倒角指针(GS标志之一沿用至今),背刻雄狮标志,后盖为撬盖式。首批包金初代GS定价为25000日元,在当年相当于普通工薪职员年收入的两倍。
1961年,第二精工舍发布初代King Seiko。
历史上,KS机芯由东京龟户第二精工舍本厂(现在的SII精工仪器,其中专事高级时计制造的「雫石高级时计工坊」负责制造现代机械GS)制造。GS机芯在1967年之前由诹访精工舍制造(现在的Seiko-Epson,旗下的信州制表工坊中的「匠(Takumi)工坊」负责制造现代SD和石英GS),但有趣的是初代GS是由第二精工舍发布。1967年至1970年,两个厂生产的机芯在GS和KS上互相使用。其中,表盘上的“闪电标”代表东京龟户第二精工舍制造,“风暴标”代表诹访精工舍制造。
5.飞速进步的机芯技术:1962年,Seiko得到瑞士天文台邀请,首次参加瑞士天文台竞赛,更是成为第一个瑞士之外的参赛国家(第五部分单独讲述精工的登顶之路)。
1963年,第二代57GS配置Cal.5722A(35石,慢调慢跳日历,18000bph),壳形变化不大,背刻GS标志,后盖开始采用螺丝旋入式。57GS存世量很大,但多数已做后期修饰,尤其是表壳、表盘。
1963年下半年,44KS登场,装配Cal.4420A机芯,是第一代标注天文台KS,因其性能出色,为参加1966年瑞士天文台比赛,精工将由KS工厂生产改良的Cal.4420B(大三针,25石,18000bph,手动上链)装配GS表系(两兄弟只能一人出战成名,KS让贤机芯)。
1966年,44GS登场,44GS存世量较少(推出时适逢鲍鱼形初成之际,多数44GS采用小鲍鱼外形,剑形指针未做倒角,GS与Grand Seiko拼写第一次同时出现在表盘上)。44GS的外观与44KS不同,44GS的设计摆脱了瑞表造型概念,奠定了GS的设计风格。
1966年,提出比C.O.S.C.(测5个位置15天,8°至38°C,每日-4至 6)更为严格的GS标准(测6个位置17天,加测相对极少涉及的“表冠向右”2天,加测接近佩戴者体温23°到38°C的运行情况,每日-3至 5),GS、KS都按照此标准执行。
以上机芯皆是由3180改进而来,均为手动上链机芯。
1966年,62GS首次推出Cal.6245单日历(35石、19800bph)、Cal.6246双日历(39石、19800bph,36.5mm直径)自动上链机芯,表冠超过二分之一缩进4点钟表壳位置。
1966年,57GS推出5722B机芯,改为19800bph。
1960年代后期,瑞士等欧洲表厂纷纷试制高频机芯以应对白热化的天文台竞赛。
1967年,45KS、45GS推出High Beat表款,Cal.4520(36000bph,手动上链)。Cal.4522。沿用剑形指针,取消倒角,改为黑漆线,壳形为较具时代特色的大中小鲍鱼。
1968年,61GS同步推出Cal.6145(36000bph,自动上链)。
1968年,GS系列第一次使用offcial certified chronometer、superior chronometer优秀级、specialchronometer特选级,等同于第三方认证的日本高标版C.O.S.C.。
1968年下半年,GS推出第一款女表,19GS高频机芯。
1969年,GS推出V.F.A表款,代表Very Fine-Adjusted超高精准,包括Cal.4580(手动上链),Cal.6186(1972年,自动上链),两者均是36000bph,日差正负2秒。V.F.A推出后,精工承诺2年质保,保证月差不大于60秒,成为当时的大新闻。
6.精彩的瑞士天文台竞赛:在石英风暴来临之前,每年都进行Observatory ChronometerCompetitions天文台精密时计竞赛,其标准远远高出C.O.S.C.,如每日 /-0.75秒内,测试45天等。其标准之高,令许多制表厂不得不专门打造为测试而设计的机芯。
1962年,Seiko向Neuchatel纳沙泰尔天文台询问可否参赛,收到欢迎日本代表参赛回复。
1963年,诹访精工舍参加了石英小类别比赛,获得第10名。诹访精工舍和第二精工舍各自参加机械腕表比赛,成绩并不理想,分别为144名和153名(考虑到事实上有500至600个瑞士老牌厂商参赛,这一成绩也不算太糟)。
1964年,第二精工舍单枚最佳成绩153名、诹访精工舍144名。单枚冠军Zenith,三枚最佳样本成绩总和冠军(系列冠军)Omega,亚军Omega。获奖含义为分数排名在前20位,但分数并列的样本相当多。
1965年,第二精工舍2枚获奖,单枚最佳124名,奖项系列第6名。诹访精工舍1枚获奖,单枚最佳125名。单枚冠军Zenith,系列冠军Zenith,亚军Omega。
1966年,第二精工舍23枚获奖,单枚最佳第9名,奖项系列第3名。诹访精工舍9枚获奖,单枚最佳104名,奖项系列第6名。单枚冠军Zenith,系列冠军Omega,亚军Omega。
1967年,第二精工舍(Daini Seikosha)将"45机芯系列"送往组沙特尔天文台参赛,当时的Grand Seiko系列腕表以及King Seiko系列腕表普遍来用这一系列的机芯。这些机芯通过了专门调校时计"组别的测试,随后以"特殊用途时计"的身份入市销售。一般来说,这些时计被称为”天文台精密时计",而精工专门推出的"特优调校(VFA)"腕表在精密时计亮赛中分别荣获第二名和第三名。1967年是组沙特尔天文台按照日规则举办亮赛的最后一年。第二精工舍36枚获奖,单枚最佳第4名,奖项系列第2名。诹访精工舍26枚获奖,单枚最佳12名,奖项系列第3名。单枚冠军Omega(欧米伽),系列冠军Omega(欧米伽),亚军第二精工舍。
1968年,精工还拿着机械表还想要去比赛,发现上个项目黄了(诹访精工舍先向Neuchatel纳沙泰尔天文台提交了参赛样本,Neuchatel天文台宣布竞赛需要延迟(后来声明Seiko样本在竞赛中取得了第2、4、8名)),只能去参加日内瓦天文台比赛,结果发现在这的瑞士人规则有些不一样,他们居然是石英表和机械表在一起比较,精工:????难道瑞士人不知道石英表天生就比机械表要准很多吗?这怎么比,结果不出人所料,前三名为瑞士CEH公司的石英钟,可精工的机械表包揽了4-10名,实际取得了机械表的第一名(即机械表1至7名包揽)
毫无疑问成为了机械表全方位的冠军,真正的封王,历史上应该没有哪个品牌做到过这样的壮举。
7.石英风暴:石英表的运行机理是在石英上通人电流,使其发生伸缩性规律振动,然后这种振动以电气的方法连接马达来划出时间。石英表突破了机械表通过发条的松紧来标示时间的旧方法,从振动的精确性来说,石英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机械表。而且,石英表计时不受温度变化等的影响,能达到十分精确的程度。日本的精工集团正是看到了这个优势,决定在这个新兴的区域开辟一个具有强劲竞争力的新产品。
1969 年年底的购物季,Seiko 赶在耶诞节当天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只石英表“Astron”,它的振频有8192Hz──附带一提,当时的机械表多半都只有2.5-3Hz,而这支理论上可以比机械表准上数千倍的手表在日本的售价相当于一台小车,跟今天石英表=廉价的形象不可同日而语。时下高级表品牌在提到石英表的时候俨然把它打到了机械表的对立面,仿佛发明出这项技术本身就是对传统制表的重大背叛,但回到1960 年代当时这整件事并没有那么泛政治化,音叉表也好石英表也好都只是在研发要怎样让表走得更准所想出的一种解决方案,本质上跟机械表没什么不同,甚至同一时间瑞士包含浪琴在内的其他表厂也都在做相关研究,Seiko 只是抢先一步成功了而已。
事实上,瑞士的钟表中心CEH开发石英钟表比日本早,但是他们直到1968年大赛之后,迫于日本精工石英表的强大攻势才开始出售产品,这与日本的石英表相比已经迟了半年时间,而此时精工表已经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瑞士钟表厂家又失去了一次扼杀精工表的机会。
在没有机械表本位主义的前提下,石英表明显地是一种更为优越的产品,机械表会被歼灭到全面退出市场并不令人意外,而只会做机械表的瑞士品牌在这场大战中一败涂地,于是乎遂得到了「石英风暴摧毁了传统制表业」的结论──如果事情真的有那么简单就好了。石英表毁了瑞士钟表产业以结果来说是事实,不过这毕竟是个太简化的说法,别的不提,瑞士并不是不会做石英表,实际上他们在Seiko Astron 问世的隔年就推出了自行研发的石英机芯Beta21,甚至有人认为它的完成度比Astron 更高,包括劳力士和Omega 都推出过搭载这颗机芯的表款。
问题是当时瑞士品牌对这种机芯的定位是高档货,就像今天的陀飞轮一样,并没有打算要将它量产;Seiko 的第一支Astron 也是这样,但是他们很快地就意识到像石英表这样的高精度手表才是未来的趋势,因此马上致力于相关技术的普及化──也就是所谓的石英「革命」,而一旦人们发现了在地球的另一边手表一天只差1、 2 秒已然成为常识以后,瑞士人那一套就行不通了。事实上当时瑞士品牌的问题还不只这一桩,对于石英表的策略错误反映的是他们各方面的企业体质都出了问题,缺乏效率的生产线以及过度膨胀的产品种类从1970 年代以前就已经开始慢性地拖累了整个产业,石英表只是最后一根稻草而已──虽然是很重的一根。
精工将石英缩小化,量产了世界第一枚石英表 ,并无私地将技术公布于世,引发了石英革命,促使瑞士制表业转型。
石英风暴对瑞士制表业的伤害,与其说是石英表打败了机械表,不如说是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打败了劳力密集,而前面提到的量产与否的决定就是这中间的分水岭。有趣的是,反过来看今天瑞士高级表的搞法,他们正是在用劳力密集反攻资本密集,所有广告中强调的少量、手工、冗长的制作时间刚好就是当年他们惨败的理由,风水轮流转的讽刺莫过于此。要说这是行销话术将黑的说成白的吗?我觉得这倒也言重了,毕竟工业技术的发展跟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本来就未必一直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1970 年代石英表拿下的是技术发展的趋势,而到了先进技术已经无法感动人的现代,揣摩消费心理才是征服市场的王道。
第二部分:技术的发展与一些重点1.关于GS(Grand Seiko)、KS(KingSeiko)60年代,经过战后复兴,也为了更好的良性竞争,精工把当时的两个个独立的制表工厂分别独立,就是King Seiko(KS)和Grand Seiko(GS),取义精工的最高峰和精工之王。
1969年圣诞节,Seiko发表全球第一只石英表Seiko Astron[35SQ],改写钟表制造历史。
1970年,56GS系列登场,首次运用机器人到装配线,为适合机器大批量生产,宝石数压至25石,机芯厚度5mm以下,降频为28800bph,56GS存世量极大,级别和二手价值最低。原有的61GS继续生产,作为GS内部的高阶产品。
1973年底,45KS因石英风暴停产。
1974年,45GS、61GS停产。
1974年,成立Credor贵朵品牌,法语含义为黄金的顶点。
1975年上半年,56KS停产。
1976年,52KS、56GS停产,短暂辉煌了16年的GS、KS历史到此结束。
1988年,GS复活(更准确的表述应为新生,与断代前无限荣光的GS继承了多少未知,和宝珀类似,此话为一家之言)、KS被埋葬,新生的GS以石英表延续品牌存在,第一只石英GS搭载当时最高级的9581机芯,当时就达到了 /-10秒/年。
1998年,距离1976年的葬礼22年后,新生GS发布第一枚自动上链机芯Cal.9S55(26石,28800bph)。
2000年,Seiko复刻了末代KS(以56KS为原型),型号SCVN001。
2005年,巴塞尔表展,Seiko展示了Spring Drive(SD机芯)。
2006年,Cal.9S55第一个改进版本Cal.9S67上市,改良了发条长度、宽度、厚度,实现了三日链长动力储存,此外还以一组全新的小型自动上链结构取代了Seiko著名的MagicLever魔术杠杆(上链效率二倍,小型化增加零件摩擦,零件硬化处理)。
2007年,GS登陆欧洲市场。
2008年,9S机芯10周年,推出特殊版9S55,改装了以MEMS加工的轻量化擒纵轮和擒纵叉(尺寸更精准,平面更平滑,咬合更紧密,延长洗油周期)。
2009年,新生GS发布第一枚高频机芯Cal.9S85,采用新材质的Spron530发条(加长10cm,加宽减厚,扭力不减,实现长动力)和Spron610游丝(抗冲击性是9S55二倍、抗磁性是三倍),加装一个变速轮,36000bph。
2010年,GrandSeiko 50周年,GS机芯换代至Cal.9S65,将之前其他机芯的改动,积少成多,全部用在新机芯上,完成更新换代。
2017年,GS成为独立品牌,并复刻57年前的初代GS致敬。
GS代表了日本制表的最高技术,每一个环节都要求非常严格,部分环节出厂标准甚至高于瑞士天文台认证标准。从1964年开始持续参加瑞士天文台腕表竞赛,排名不断上升且拿过机械表类大奖,技术实力毋庸置疑,同时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完整集成所有制表流程的品牌之一,Grand Seiko全面掌握了制表各个环节的工艺,包括零件材料研发到生产、组装、调校、检测和运输。设计上细节非常完美,没有什么一眼惊艳,有着亚洲人特有的内敛风格,就是品牌力还是差点,知名度相对没有其他同档瑞表品牌高,但这是绝对值得购买的品牌。
Grand Seiko(GS)打败了瑞士,不过也并不是KS不能打,实在是瑞士给出的名额有限,据说当时GS里面放的就是KS的机芯。现在KS已经沉寂了,只有在日本手表发烧友这样的精的圈子内才能看见了,也可以说变成了现在SEIKO中单独的产品线,就是不生产了而已。
机芯方面,9S6系列机芯和9S8系列高频机芯,是目前在售手表中的两大主力。机芯的发展历程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从最早60年代的3180手动机芯,6145A高频自动机芯。
1998年推出9S5系列(摆频均为28800次/时,动力50小时。走时精度达到 5/-3秒,冠蓝狮标准超过了瑞士天文台认证 6/-4的标准),9S56两地时。再到9S6系列,推出包括9S63/64(手动)、9S65(自动)、9S66(自动、两地时)、9S67(自动、动力显示)等。
2006年推出9S6系列机芯,摆频28800次/时,使用了新型新的SPRON 510合金发条,动力增加到72小时。
2009年推出了性能强劲的9S8系列机芯,9S8系列是高频自动机芯,摆频36000次/时,是名表中少有的高频机芯之一(除了冠蓝狮外,真力时El Primero和宝珀F385计时机芯,也都是36000高频)。其中9S85是自动大三针,9S86是自动两地时。继续使用微机电技术,对擒纵轮、擒纵叉进行光电蚀刻,降低擒纵运行的摩擦。使用新型SPRON 610合金游丝,让游丝有更强的抗震、抗磁能力。使用新型SPRON 530合金发条,在36000高频的同时,保持55小时动力。9S8系列机芯经过6方位调节,保持GS的 5/-3标准,并且走时精度甚至可以达到 4/-2秒每天。
2010年发表9S55机械机芯的革新版9S65机芯,使用的游丝与擒纵结构皆以最新素材与工法制成,提升佩戴时的实用性与精准度。
2020推出9SA5自动机芯,摆频36000次/时高频,动力达到80小时。使用独家“双脉冲擒纵”(和欧米茄同轴擒纵、爱彼独家擒纵,均为类似原理),可大幅提升擒纵机构的动力传递效率,新型无卡度砝码微调摆轮,微调砝码包裹在摆轮内侧,减小摆轮运行阻力。使用末端上绕游丝,利于游丝重心保持稳定,利于走时。
当然不只是机芯上GS有着很大的进步,在一些细节的把控上也是有着自己的标准的。比如指针的抛光,打磨的非常亮,折光率很高,手表的线条也是越简单越好。可以说精工是真的把制表当做制表来做,而不是在做一个其他的产品,有人说只有劳和GS在踏踏实实的做表,其他品牌在造神。这话有点夸张了,不过劳和GS确实在踏踏实实的做表。
去年精工的60周年,GS推出了T0恒定陀飞轮,走的是概念表的路子,只是展示,还不能批量生产。叫T0(T-zero)应该也是test-zero的意思吧?恒定动力机制就是可以不受发条上线程度如何都均匀的向擒纵机构传输能量。并且利用陀飞轮来消除重力的影响,保持了手表更高的精准度。不过由于疫情的原因,应该这枚机芯上市之后并没有很大的水花。这个陀飞轮的出现足以说明,精工的制表技术已经跻身世界顶级之列。
2.关于顶级子品牌贵朵(Credor)诞生 1969年以後,精工公司为了适应人们追求手表高级化的这一 时代要求,推出了使用18K金、14K金等金属的〝特选手表〞精品系列。并且,於1974年将〝特选手表〞精品系列加以组合 配套,取名为〝精工CREDOR〞(SEIKO CREDOR)。CREDOR为法语,是〝黄金之顶峰〞的意思。
精工贵朵(SEIKO CREDOR)1979年更名为「CREDOR SEIKO」,隔年更设计出沿用至今的皇冠Logo。时至今日,这个皇冠Logo代表了最高品质的认证,使用于贵朵各个表款上。
实际上还是为了定位区分打造的品牌,不过有着精工最严苛的制造工艺,全系不论石英还是机械都使用精工最顶的机芯,部分机芯与GS有重叠。可以说此品牌是非常小众了,知道的人应该不多吧。因为国内只是在今年才迟迟在官方小程序上线预购,所以偷个懒吧,这里不展开讲了。
3.关于J、P和K版的区别与许多世界诸多品牌一样,精工也有跨国代工工厂,将大部分生产线放在中国与东南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包括日本本土。从精工各个官网可以看到,所售卖的手表基本都会标上J、P、K等字母,以此来表示产地。
J版即日本原装、P版即中国组装、K版即海外组装(组装地过去是韩国,现为东南亚等国家),因为进口配件比成品税率低得多,所以P、K版会比J版价格要稍微便宜一些。
K、P在欧美港台等地最为常见,而XXXJ1编号却往往只存在于简体中文网站和国内专柜,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国内很大部分都迷信原装,只有日本原产的才卖得掉。
而对应的P1或K1遍布全世界,其表面上刻印的不是标准的的MADE IN JAPAN,而是只有一个单词JAPAN。如果你在专柜看中J版的款式,基本都可以找到对应的P版或K版。
4.当前的重点技术双向上链/魔术杠杆:
后来SEIKO在1959年开发出知名的「魔术杠杆」技术,直到今天都还是在现代制表史上的一个关键突破。这个巧妙的装置利用自动盘的双向转动,不论是顺时钟或逆时钟旋转,都能产生能量,大大的提升发条能力传输效率和加速上鍊速度。而过往隶属于SEIKO旗下的高级制表GRAND SEIKO,自1960年代推出以来,就以成就平凡中的伟大为设计理念,受到许多支持者的爱戴。同时SEIKO不断研发的成果也开始有所收获,几经尝试终于在1967年获得瑞士纽沙特天文台大赛的第二名成绩,不仅洗刷过往成绩不如意的历史,SEIKO也因此在国际上声名大噪,这些在天文台竞赛上的挑战,不仅促使SEIKO的技术急速进化,也使SEIKO陆续研发了许多独家技术,成为现在品牌开发新技术的基石。
5.Spring Drive:在机械表运动中,擒纵轮被叉瓦一次一次的挡住,然后释放一个齿后再次被挡住,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实现了准确的分割发条传过来的能量,分割时间的功能来自于摆轮的来回摆动,因为摆轮每摆一次,叉瓦会做相应的动作使擒纵轮跳过一个齿,这个结果直接的反映就是秒针的跳动。
我们看到的秒针不是很平滑的走过,原因就是擒纵系的运动不是平滑连续的,而是间断的。
而Spring Drive主发条产生的机械能量,由系统运转产生电能;由此电能激活石英晶体振荡器,然后由连续流畅的电磁力制动调控滑动轮和指针的速度。滑动轮为单向转动,从而避免了前后左右的摆动而产生的磨损;Spring Drive机芯整组机械的运动始终保持同一个方向,单向转动解决了250年来传统擒纵装置易磨损的老问题。并使得擒纵系的运动变得平滑连续。
因此,精工称Spring Drive是世界上唯一能真正体现时间流动的技术,确有一定道理。
优点:
- 长时间能量储存:72小时;
- 快速上链:比大多数传统机械表的上链系统快30%;
- 全新的魔术杠杆上链系统,由摆陀的轴承直接带动,令上链更具效率。
- 高精准度:计时误差为±1秒/天。
- 通常自动机械表每24小时误差在-20~ 30秒;天文台认证的误差标准是-4/ 6秒;即使是石英表优等品每24小时误差也可能有-0.5~ 0.5秒,由此可见精度确实很高。
- 扫描式滑顺指针:Spring Drive 机芯内所有运动都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指针平稳,宁静,均衡地在表面上运动,是以指针移动来体现时间流动的机芯。
Kinetic不同于标准石英机芯,它是精工特有的一类机芯名称,它是能自身产生电力的。它采用佩戴者手臂的简单运动来产生并储存电能,从而使表运转。 标准石英表不能自身产生电力。
把一个微型的发电厂置入手表中。Kinetic机芯捕获佩戴者手臂运动时产生的自然能量,然后放大、储存、最终用于驱动计时装置。这是微型化技术的胜利。Kinetic项目为精工带来了50多项专利。
Kinetic系统的心脏部位位于转子。这个直径2.66毫米、厚0.4毫米的小东西(转子,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一种钐钴微型转子),竟能以惊人的速度旋转:每分钟转动10,000至100,000次,比赛车引擎还快5倍。佩戴者的手臂运动使摆陀摆动。齿轮序列将能量传给转子,转子转动时即在线圈组件间产生电压,于是产生电流。电能被储存在另一个小部件ESU(Electrical Storage Unit,储电单元)中,需要时被释放出来为表提供动力。ESU(储电单元)中的电能在表未被佩戴时仍能供电。
充电方法很简单:只需轻轻适当来回摇动手表。当你摇动手表时,摆陀就会转动,有时会发出轻微的响声。当秒针开始每秒跳动一下时,手表便积聚了三小时的能量,此时即可调校并佩戴了。正常的手臂摆动就可使手表逐渐充满电。如果经常佩戴,则无需充电,因为它会自动充电。
7.其他技术之前内容中已经提过精工的高端机械机芯和石英机芯技术了(年差机芯),都是业内顶尖,不过最好的技术都在GS和贵朵。
还有现在入门卖的最好的太阳能腕表,本质和西铁城光动能基本一致,也是解决了续航焦虑的石英表,拥有石英表的所有优点并且耐用,不用换电池,对于复杂表盘设计也更加游刃有余,这是最推荐入门玩家入手的类型。
第三部分:关于一些经典款精工自身的产品线还是非常宽的,主打平价的东方双狮(东方)和精工(Seiko),中高端的冠蓝狮(Grand Seiko),和高端的终极大杀器贵朵(Credor),不过鉴于大部分人还是更关注精工本品牌,以下就先盘这个吧。
精工历史上诞生了非常多的值得称赞的设计,能成为经典的不一定会销量高卖的好看,而且经典这个评价本身就不够客观,一千个人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以下内容比较主观,新回答纯手敲没搬运,看完记得给个赞哦。
5号系列
精工是日系做机械表最成功的品牌,当前有一半的在售款式都是机械表,而5号系列又是入门机械,很多人入门精工,或者对于精工的印象就来源于此,多年发展已经有旧的5号款式淘汰,新的上位,经典好看的款式非常多。
SNK809
这块是最入门的精工5号,推出很多年了,颜值非常能打,足以称得上经典。有非常多的表友晒单,不过这款在国内没有售,需要海淘。
还有:
这几款同样经典,但同样国内没售了,海淘代购还可以买到,或者以下代替
5号运动系列
这个系列是所谓的新5号,也是目前5号家族当家花旦,价格每年都会上涨,各种联名层出不穷,大同小异了,买联名的都是真爱粉,好在这些都有售,好买。机芯全都是4r36,动力存储41小时,自动上链,厚度13.38毫米,实用耐操质量好。
Prospex 潜水这个系列是专门做潜水的,定位和售价普遍要比5号系列高点儿,有机械款也有太阳能款,而且普遍都具有200米防水性能,部分机械款跟一些5号用的同样的4R36机芯,但有着完全不同的设计和防水标准,很多人听说过的经典款比如鲍鱼壳,罐头之类的这个系列都有。
罐头之所以被称为“罐头”,非常容易理解。从正面、侧面看去,这款手表并没有表耳,其外形是一个矮矮的圆筒,很像是鱼罐头。
SNE545P1 白罐头
NE537P1 灰罐头
SNE499 可乐罐和改装外圈
这几块都是入门的太阳能石英罐头,尺寸46毫米,v157机芯满电180天动力,200米防水,省心好用,每一块都好看
下面这个是4r36机械款
SBBN015 & SBBN039 300米潜水罐头
1000米罐头
高达40周年限量款 SLA031J1
鲍鱼
武士
Presage 鸡尾酒正装商务系列,其实很多款式或许不那么商务,很多设计相似中又带着不同的活泼,并不显沉闷,虽然很多机芯用的并不高端,但架不住设计好看呀,而且机芯质量也很好,什么雪花盘,陶瓷盘都非常经典。
以上部分图片用到其他表友分享内容,感谢。
如果你对腕表内容或者数码设备感兴趣,我还写了其他优质的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1年两万元手表怎么选?品牌技术大乱斗!万字长文告诉你答案
2021年3万元内手表怎么选?品牌技术大乱斗!干货长文告诉你答案
2021年万元内手表怎么选?品牌技术大乱斗!干货长文告诉你答案
我是大表哥(科技盐究员,可穿戴领域探索者),小手一动给个关注,期待下次更新再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