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脚型3d扫描仪多少钱一台(苏州三维激光扫描仪多少钱一台)

上海脚型3d扫描仪多少钱一台(苏州三维激光扫描仪多少钱一台)

首页办公设备扫描仪更新时间:2021-12-11 09:11:02

你去过吗?哈尔滨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你了解国内外的鞋博物馆吗?

2019-11-23

正在装修的新址,先锋路的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达·芬奇曾经说过,人类的脚是一项工程学的杰作和一件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

那么用来保护脚的鞋子自然是艺术家的佳作了。

鞋与人为伴,

给人带来方便,舒适,自豪,幸福,快乐,

体现人间的亲情

带来恋人的爱情

伴随你的酸甜苦辣

跟随你的起伏人生,

每双鞋折射出不同的故事,

鞋的发展为一串串引人入胜说不尽的故事,

现在一起走进

哈尔滨市道外区红旗大街857附近的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共同欣赏鞋的文化,鞋的故事,鞋的美丽……

博物馆设计,按照华夏5000年的文化起源,来设计。

【以下为网络报道】万双鞋,百年史冰城彭喜才与鞋的王国

鞋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必备品。可是,冰城彭喜才却赋予了鞋子新的含义——“用足迹记录时社会的发展进步”。

全馆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采用不同表现手法,反映中国鞋履文化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过程。

几年来,他的藏品有12000余件,数百年历史的鞋类及有关鞋的各种器具精品,如有清朝格格鞋、老年间的“三寸金莲”鞋、闯关东时期的土布鞋等。

博物馆的创始人彭喜才先生,同世界第一个鞋博物馆加拿大贝塔鞋博物馆的创始人一样,都以经营制鞋业为主的,对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认为,鞋子是一个人的品位和个性的体现,从整个历史看来,鞋子是技术发展的体现,更是记录了一个社会的价值观的改变和发展。

通过他和他的藏品故事探寻不同历史时期的“足迹”。

近万双鞋折射数百年鞋文化史 追求鞋之梦

彭喜才,从2015年开始收藏明末、清朝、抗战、闯关东等时期的鞋子及有关器具,四年间共收集藏品12700余件,其中鞋子近一万双,经过鉴定的文物已达428件。

从2015年至今,彭喜才在贵州、福建、广州、厦门、江西等地寻找“古鞋”。“很多鞋子不仅展示了其在各自历史时期的穿着功能和特点,有的还是民族、王权,记录着特殊文化背景。

如清朝的格格鞋,全鞋都由银丝楠木精制而成,没有一根钉子,鞋头突起并用纯银镶嵌,鞋身刻有花纹,鞋底为双木平底。这双鞋是清朝的格格在举行祭祀大典的时候才穿的。这鞋制作得如此精致,并不仅仅是美观,更主要是格格身份的展现。

⛷ 彭喜才梦想建立鞋的王国………鞋文化博物馆,展示各国历史上的鞋及鞋拔、制鞋工具等。制鞋工具有兽骨的、陶瓷的、木头的、金属的、景泰蓝的等,形状更是匪夷所思。

【镇馆之宝】他收藏到一双侧面有两个弹孔、鞋跟处带有刺马针的日本大佐鞋,经过鉴定是国家级文物。

不同的鞋有不同的故事 特定的含义

据彭喜才介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鞋曾经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实用,同时还有审美装饰的功能,有些代表了等级和礼仪规范,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在他博物馆的展柜中,有近700双古代妇女穿的“小鞋”,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寸金莲”鞋。这是人类史上最独特的一种鞋类文化。

“‘三寸金莲’是南唐末代皇帝李后主的‘杰作’,他喜爱音乐和美色,他令宫女用帛布裹足,使脚纤小弯曲如新月状,并在六尺高的金莲花台上跳舞,飘飘然若仙子凌波,缠足因此得名为‘金莲’。”彭喜才说,古代女性地位低下,从相亲到洞房男方追求的是一双纤细的小脚,男方在选择女方时“只见脚不见面,只见鞋不见人”。彭喜才觉得,这种残酷的“凄美之作”源于女性从属于男性的社会地位,这种社会风气驱使当时的女性以拥有一双金莲脚为荣,而“小鞋”则成了这种文化的体现。

还收藏了一千多双虎头鞋,其中有数百双清末的虎头鞋。俏皮可爱的虎头鞋昭示着父母对孩子的殷切期盼:憨厚生动的猪头图案寄托着大人对孩子吉祥的祝愿;鞋面上绣着的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等五种毒物,寓意让其远离孩子,让孩子免受伤害。

这些‘古鞋’都是手工制作,全凭巧手一针一针缝制,从制作工艺看,鞋子就是一件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厚底土布鞋见证闯关东足迹

鞋文化博物馆中,还有收藏的闯关东时期的土布鞋,带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将人带入了那个艰难困苦、顽强开拓的年代。

在山东,从祖辈、亲属及市面上淘到闯关东鞋及相关物品1800余件。

闯关东时期的鞋子最大的特点就是鞋大、棉厚、口宽,而且鞋底厚,耐磨、保暖。

据彭喜才介绍,闯关东时期的鞋子多用黑色、深蓝色等最普通的土布制成,东北地区冬天非常寒冷,为了保暖做得都非常厚,鞋底是用层层毡子手工缝制的千层底,现在依然看见细密的针线痕迹。从这些鞋子上能看出闯关东时期的条件十分艰苦,闯关东精神就是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珠峰英雄登山之鞋,展现舍己为人壮举

“在所有藏品中,这两双鞋对于我来说意义与众不同,也是它们使我更加明确了鞋子收藏的方向和价值。”彭喜才指着展柜中的两双男士皮鞋说,鞋子的主人是为了队友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自己甘为做人梯的登山英雄刘连满。

“当时刘连满老人刚刚去世,老人的家人希望后人了解刘连满的奉献精神,将鞋子赠送给我了。”谈及此,彭喜才十分激动地讲述了刘连满的壮举:

1960年,刘连满和中国登山队的几名队员尝试从北坡登顶珠峰,但在距离登顶很近的地方遇到了被称为鸟也无法逾越的险地,几人不断努力但依然爬不上去,高个子的刘连满见大家体力消耗严重,便主动要求队友踩着自己的肩膀上去,最终队友们成功登顶。而且他在急需氧气的情况下,依然决定把氧气给队友下山使用。刘连满的队友都认为刘连满很难有活下来的可能,可他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甘当人梯的英勇故事传便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国登山界的一面旗帜。

⛸“刘连满舍己为人的精神被世界铭记,我非常幸运能够得到这位英雄的鞋子作为永久珍藏。”通过收藏这双鞋,激励着参观者学习他的革命精神!

最后他谦虚的说,欢迎大家来参观指导,让我们共同培育这个哈尔滨自己的博物馆。

弓底金莲

一心一意鞋

花底盆绣花旗鞋。

满绣拖鞋。

草鞋

做鞋的工具。

明清时期的

侵华日军的。

【镇馆之宝】他历任千辛万苦,收藏到一双侧面有两个弹孔、鞋跟处带有刺马针的日本大佐鞋,经过鉴定是国家级文物。

媒体对华夏鞋文化博物馆的关注和宣传。

【请您欣赏】以下汇集国外和国内的其他鞋博物馆。

【鸣谢】下列图片文字来自于网络。

【看看加拿大的鞋博物馆】

鞋子博物馆(The Bata Shoe Museum)加拿大第一间收集鞋子的博物馆(The Bata Shoe Museum),位于多伦多,靠近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是一个收藏超过一万双鞋子的博物馆。

馆内拥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鞋子,例如靴子和凉鞋等等。有些鞋子代表的是一段历史(例如有超过四千五百年以前的历史的鞋子),有些鞋子则是一些有名的人士的物品;还有些鞋子代表的是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这个鞋子博物馆包含许多意味深长的故事。

在加拿大多伦多有一个贝塔鞋博物馆,里面收集了一万两千多双鞋子,从古埃及时代的草鞋,到洛可可时代精致华贵的缎面女鞋,再到最近馆内的收藏,横跨数千年的历史。

贝塔鞋博物馆建于1995年,位于多伦多市中心的布卢尔西街上。记者去时馆内正在举行四个主题的展览。

地下一层是一个固定的展览,主题是鞋子的历史。二楼和三楼则分别展有洛可可时代鞋子以及珍藏展等。因为鞋子太多,该馆会不定期改变展览主题,让游客们探寻隐藏在每一双来自不同国度和不同文化背景下鞋子背后的故事。

在该馆地下一层的鞋子历史展厅,诉说着人类和鞋子亲密接触的故事,一双双形状色泽迥异的鞋子目睹了在地球上不同位置的各个王朝的兴衰。据悉,该馆现存最古老的鞋子来自于古埃及地区,是从底比斯王国大型墓葬中挖掘出来的,距今已经三四千年,由棕榄树叶子和草制成。该馆珍藏的数千年前的古鞋大多数是来自于古埃及和中东地区,因为这些地方气候比较干燥,物品不易腐化,所以也适合保存鞋子。

在这里展出的大部分鞋子是各种古老文明留下来的,很多鞋子的功能并非只是用来穿,有时候则是宗教、王权的象征。

比如有双外部用五颜六色的彩珠编的靴子,最顶上是一张人面,中间有两只小鸟在张望。这种靴子是非洲约鲁巴首领穿的,这些精心编织并非仅仅是为了装饰,而是约鲁巴首领权力的象征。

馆里还珍藏了不少名人的鞋子,如维多利亚女王的象牙睡鞋、丘吉尔的皮靴、伊丽莎白·泰勒的银色拖鞋等。有趣的是,话剧《倾城之恋》在多伦多演出期间,梁家辉在剧中穿过的一双皮鞋被博物馆相中,永久收藏于博物馆展出,这也是华人明星的鞋子首次被该博物馆收藏。

此外,博物馆还有各种材质的鞋,有兽皮、瓷土、木材、花草、金属、丝绸等,形状更是匪夷所思。

鞋子的来源从深山猎户到皇亲贵族,

从中国的三寸金莲到撒哈拉沙漠的烫沙凉鞋,从阿拉斯加水獭皮靴到国王登基的珠宝礼鞋,从14世纪的埃及芦苇鞋到世界滑冰冠军的冰鞋。

其制鞋工具也从数千年前的古埃及古物到时下的现代工具。

博物馆的创始人桑嘉·贝塔嫁给了以经营制鞋业为主的贝塔家族的后代。

博物馆内还有很多不同的活动。例如,音乐会、小朋友的生日会等等,这些都是在除了观赏静态的鞋子外,所附带的一些动态活动。馆内总共有三层楼,在不同的时段,会有不同的展览。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于2005年由红蜻蜓集团独资建立,并获国家命名。

原址在浙江永嘉瓯北东瓯工业园红蜻蜓集团内,博物馆于2001年10月12日下午开馆,2011年重新扩建于瓯北五星工业园红蜻蜓新股份大楼内,一楼为鞋文化馆、二楼为品牌馆、三楼为科技馆,总面积295000多平方米。其中一楼鞋文化馆面积1500平方米,按历史馆、金莲馆、少数民族馆三大部份陈列。全馆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采用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系统反映中国鞋履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过程。

2001年10月

博物馆馆舍分陈列大厅、行政办公楼和生活服务楼三大部分,其中陈列大厅部分约占2/3,它又分为历史厅:该厅主要展示鞋的发展变化,以历史为主线,反映中华民族鞋文化的变化与发展。中间突出具有历史特色的鞋类及制鞋工具;名牌厅:该展厅展示近代中外名牌名鞋包括获得全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及获得全国十大真皮鞋王荣誉称号的鞋类精品;少数民族厅:该展厅以横线为主展示全国56个民族鞋类精品,集中反映中华各民族绚丽多姿的鞋文化;多媒体演示厅:该厅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纪录片、现场录像、电脑光盘等予以展示今后某些史料难以收集到实物。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中国鞋都"温州及其产业园区的标志性建筑,她的建设是中国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将对中国鞋文化起着传承文明、沟通未来的作用,她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的鞋专题博物馆。

发展历史

中国鞋文化历史悠久,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从石器时代的兽皮裹脚到现代完美工艺的制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鞋已超越了简单的实用层次。鞋文化是人类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由红蜻蜓集团独资建立的,2005年9月下旬,中国民间文艺家与协会派专家组来温,对红蜻蜓集团建立的“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考察,经过评审,一致认为,该馆现有条件已符合国家规定标准,最后经领导研究决定,同意发给正式命名书。从此,中国第一个“中国鞋文化博物馆”落户温州。

温州制鞋业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南北朝时太守谢灵运独创的活络齿屐,史称“谢公屐”,南宋时南戏名剧《张协状元》中就有曲牌名《赵皮鞋》广为传唱,明朝成化年间温州鞋被列为皇家贡品,这说明温州制鞋业在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便与文化结缘。

温州市政府兴建温州中国鞋都产业园区。园区座落在温州市的中心――鹿城区,规划总面积为6.5平方公里。 为了配合园区建设,温州市政府在园区建设一座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筹建的唯一综合性的鞋文化博物馆。选址于双屿镇的卧旗山,与名闻遐迩的江心屿隔江相望、遥相呼应。规划面积约120亩,建设标志性的主馆及鞋文化公园。博物馆于2001年10月12日下午开馆。

企业文化

其宗旨是:弘扬中华鞋文化,为推动中国鞋业发展和国际鞋文化交流服务。

中国设计一直在大谈中国性,当然,这里说的中国性不是简单的旗袍盘扣,旗袍和盘扣其实是近代的产物。从中国的历史来看,泱泱大国制造文明传统,悠悠也过了五千年。

制鞋业的发展,也是从五千年前开始的——最早的那一双鞋当然不是三寸金莲,大约在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在用骨针缝制兽皮衣服时,也缝制兽皮鞋子,用以护脚,追寻猎物。一直到了南北朝,传说有一女子做布鞋,内里用香垫子,鞋底用麻绳纳成莲花图案。这种鞋踏在泥土上会留下美丽的莲花图案,时人称这种鞋为“步步生莲鞋”,“莲”由此而来……

红蜻蜓有这个耐心和爱心去探寻传统的根源——红蜻蜓鞋文化研究中心于一九九九年十月一日正式成立。该中心任务就是:深入探索中华鞋文化史,系统研究中国历代鞋饰,努力创造文化品牌,推动企业发展服务。

作为有公益责任的民营企业,十多年来,红蜻蜓斥巨资对中国博大精深的鞋文化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基本明晰中国最古老的鞋到现代鞋的嬗变轨迹,并在鞋与文学、鞋与语言、鞋与民俗、鞋与戏曲等方面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还原了中国鞋文化和历史。

鞋文化博物馆收集了1200多件鞋履藏品,积累了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运用大量图片、文字、实物,采用现代光、电、声等高科技表现手法,系统反映中国鞋履文化几千年的历史面貌和发展过程。

中国鞋文化博物馆分为三个主题——三寸金莲区、少数民族区、历史沿革区。

三寸金莲区收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珍贵文物,记录“莲”时期的手工制作作品,以及历史源远;少数民族区域收藏了红蜻蜓多年收集的少数民族鞋的范本,56个少数民族的200多双鞋履展出,旧日鞋款华丽的色彩高超的制鞋工艺让人叹为观止。在这些式样丰富、做工精巧的展品中,有不少都是传世佳品,堪称一奇,充分展现了中华鞋饰的多姿和悠久历史。历史沿革馆,纵观古今,从缘起到当下,洋洋洒洒把中国制鞋的历史呈现出来,按照中国历史的发展,将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元明时期和清代、民国各个时期和朝代的鞋履一一展出,彷佛能看见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同时馆内还将鞋与民俗、文化相结合,展现中华鞋履文化的传承。

寻求商品与文化的交融,创建了全国首个鞋文化研究中心及鞋文化博物馆。推崇原创的设计风格,在逐渐开始借鉴、吸收和创新国际大牌运作的先进模式的同时,将西方产品开发模式与东方哲学相融合,东方哲学就在东方的历史中,中国鞋的历史是品牌创造和发展的源泉。

2003年以前,红蜻蜓品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鞋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了中国第一个鞋文化展览会;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中国鞋履文化辞典》。到2004年,红蜻蜓鞋文化研究中心又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鞋文化专业杂志——《东方之履》,并和温州大学进行协作,迈出了企业和高校联合进行鞋文化研究的第一步。

“鞋履虽小,天地甚大”。看中国鞋文化博物馆通历史,通天下。

天津老美华

华夏鞋文化博物馆。

20100518开馆的华夏鞋文化博物馆是以鞋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馆中的“历史回顾主题”从远古先人的鞋履出发,踏循着历史的脚印,展示了五千年来中国鞋履在各朝历代的进程。

在博物馆“民俗文化主题”中的每一款鞋,无不代表着人的一生中:诞生、成长、婚嫁、求子、寿诞、孝道和丧葬的社会礼俗。鞋履民俗和精品特展部分的平安福鞋、大禹石履、香料抽屉鞋、步步生花鞋、科举作弊鞋、清宫龙靴……千奇百怪、形态各异的鞋,令人仿佛置身“鞋的世界”;在博物馆“民间鞋履主题”中,每一双鞋都折射出中华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宗教礼仪、文化艺术和审美情趣。

中国古鞋博物馆

中国古鞋博物馆于1990年7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家唯一一家以展示鞋文化为内容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包括中国50多个民族和世界多个国家的古代鞋饰实物及复制品500余件,有关鞋的图片500幅。馆内设展室五个,收藏了大量古今鞋饰、珍贵古鞋照片等。

中文名称

中国古鞋博物馆

地点

安徽省

开放时间

1990年7月10日

馆藏精品

革鞋、玉靴

发展历史

中国古鞋博物馆由泗县制鞋总厂创办,经安徽省文物局批准,并报国家文物局、中国博物馆学会备案,于1990年7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是中国首家唯一一家以展示鞋文化为内容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包括中国50多个民族和世界多个国家的古代鞋饰实物及复制品500余件,有关鞋的图片500幅。馆内设展室五个,收藏了大量古今鞋饰、珍贵古鞋照片等。一、二室展出古鞋及仿古鞋,再现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清代各民族的鞋文化史,藏鞋中以三雨金莲和古战靴最具特色;三室展出的是现代各种典型鞋饰及世界各民族部分鞋饰和传统鞋饰,其藏品之精美,工艺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四、五展室各展出了几十个国家近代少数民族和国内多个民族的珍贵鞋饰照片。

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北京老字号鞋店内联升为纪念毛主席和周总理而按当年伟人在世的鞋样复制的两双针工底圆口鞋,尤其是周总理穿的一双不分左右脚的直底鞋,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日理万机的繁忙和艰苦朴素,全心全意为人民不辞劳苦的高贵品质。

在传统鞋饰中最吸引人的是上海老字号鞋店小花园店的牛皮底缎面绣花鞋,其工艺之精湛令人惊叹。同时馆内还有历代制鞋工具和有关鞋饰文化的珍贵展品,时间跨度达五千年之久。

2000年由于泗县制鞋总厂亏损严重,中国古鞋博物馆也随之“关门谢客”。由于泗县制鞋总厂改制,该馆整体对外转让。现在鞋厂改制,整个鞋厂的资产都将进行出让,希望通过这种方法能够为厂里五百多名职工多谋些福利。离开博物馆的时候,记者注意到,当年辉煌一时的制鞋厂的许多厂房都已经出租出去,做起了其他生意。

中国古鞋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包括中国50多个民族和世界多个国家的古代鞋饰实物及复制品500余件,下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新石器时期是人类的彩陶时代,大量彩陶反映了先人生活。尖头陶靴上的纹样有两种解释:一是先人们曾文身为衣,有了鞋后,常把足踝上的纹样装饰到彩陶制品上;二是彩陶工艺将编织鞋的纤维编织纹路和捆绑系绳形状绘于鞋面上。

秦代继承胡服骑射的军备,高层穿的军鞋仍采用一种短统革靴———胡靴,并常作为骑士的军鞋。秦代鞋饰始趋翘首,并在短革幼处盖以皮革甲片与胫甲相接,以护髁和脚。

革鞋(原始时期)是一种原始态的成型鞋,又叫“摺脸鞋”,由“裹脚皮”进化而来。此鞋帮底不分,易做易穿,能适应不同气候和环境,并一直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和山区百姓中流行。鞋材常用马皮、鹿皮和狍皮。

玉靴(战国)用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陶制歧头履(秦汉)歧头履,古代亦称“分歧履”,在先秦典籍中,称鞋头分歧始于皇帝内宫,曾作为皇宫祭祈时所穿“舄”的形制,后流向民间,先为男性穿着,到汉代女子也普遍穿用。后传至唐代,消迹于宋代。

玉靴(战国)用玉石仿制的战国时期的战靴,上面雕有一些神龙猛兽,以表示将帅的威武气概。

谢公屐(南朝)该木雕鞋是根据永嘉太守谢灵运登山鞋仿制。据传,谢灵运穿的木屐底装有前后活动齿,便于上下山行走。该鞋帮口雕有长寿纹,鞋底刻有水波纹,木底部有两个长方形凹槽,活动木齿做成“T”型,凸起处有孔洞,和木鞋底的两个孔洞吻合,便于穿杆连接,并用梢子固定。这样,去前齿可便于上山,去后齿便于下山。

鎏金五朵履(魏晋)魏晋之际,中外各民族风俗文化大交流使各国形成了各种形制的鞋履,当时晋国的“五朵履”堪称一奇葩。此形制从鞋面上看似五道梁与道梁帽呼应,从前面看五个瓣,其图案是魏晋最流行的蔓藤纹。

玉石翘头鞋(隋)隋代流行的翘头鞋,或称勾头鞋。这是当时民族交流、社会开放、少数民族的鞋饰不断传入中原而流行的一类时尚鞋饰。

凤回首青铜鞋(五代)五代鞋饰保持了晚唐风貌,渐趋俏丽风格。鞋头以高耸、奇特为时尚。凤头饰不仅体现女性特色,回首凤又具镇邪、护身之俗,此种凤头鞋饰之风一直延续到明清。

方头祥云木雕鞋(明)用楠木雕刻而成的木雕鞋,鞋头呈方形,有凸起的祥云纹,鞋帮两侧雕有树木、房舍、农田。为挂在腰间和烟杆上的饰品。

中国古鞋博物馆

铜包玉女靴(辽)为铜包玉装饰,高33.3厘米。以镂空的唐草纹为衬底,上有展翅腾飞的凤鸟,靴头主题图案为浮雕梅花,其造型简洁,纹饰繁缛,精雕细琢,富丽堂皇,呈现辽式金银器的纹饰风格。

康熙帝靴(清)清代康熙帝珠靴,黑鞋面黄色帮筒,靴口呈黑色,用彩色条带做饰边,黑色靴面中绣有金色如意纹,给人以大气高贵的感觉。

康熙帝靴(清)清代康熙帝珠靴,黑鞋面黄色帮筒,靴口呈黑色,用彩色条带做饰边,黑色靴面中绣有金色如意纹,给人以大气高贵的感觉。

高底绣花小脚鞋(清)最大特色是鞋筒自下而上,分六层,用不同颜色构成,在高跟上也有花卉装饰。特别在银白色的靴帮面,用五彩丝线绣有凤凰、梧桐树及人物,造型生动,绣工细巧,整个靴型美观大方,造型优雅,是金莲绣鞋中的精品。

金莲睡鞋(清)为洞房花烛夜新娘所穿睡鞋,鞋内藏着春宫画,为父母对子女进行首次性教育所用。

金莲套靴(清)为了使小脚鞋干净、不易受损,妇女出门时穿着这种三寸金莲鞋套,回来再脱掉。这双套靴刺绣精美,可谓佳品。

寿字弓鞋(清代)为清代晚期绣花鞋,流行于安徽地区,以红缎为鞋帮,鞋头上绣有“寿”字,鞋底绣有花卉,两侧绣有金钱、牡丹、笔以及男女同鞋(偕)等图案,刺绣精细工巧,令人赏心悦目。

旗鞋(满族)又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满族特有的一种绣花鞋,因其底似花盆而得名,鞋底以木制成,外裹白布,底高为7厘米,最高的可达13厘米;鞋帮饰以花鸟虫草等刺绣,有的鞋底上也有绣花图案;脚尖处有针线编成的穗子及地。

 山西 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

5月19日,中国旅游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丝毫挡不住游客对千年古城平遥的喜爱。城内僻静之处,占地面积1006平方米的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内,游人如织。大量鞋履实物和历史图片,将鞋履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博物馆外,最先进的脚型激光三维扫描仪,可以对客户的足部进行三维扫描,自动生成足型参数报告,快速精确地生产定制出适合游客脚型的绣花鞋、千层底鞋……鞋内还放有竹、木炭、艾叶等天然材料,不仅服帖舒适,还可消炎杀毒。工艺品展区,摆放着各种花盆鞋、红菱金莲鞋、水晶鞋、鹅头高跟三寸金莲鞋等工艺品,既可观赏又可收藏。

  这便是山西省唯一的一座鞋文化博物馆,也是一个祖孙四代传承鞋履文化的见证。

  传承制作工艺祖孙三代不忘匠心

  “礼之尧,人之舜,自古王德积古陶;武王始,宣王业,于今,周道遗平遥。”

  走进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才知道中华鞋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王国中说,人类从赤足到“裹脚皮”,再从草鞋、皮履到布鞋、木屐,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无数种不同类型的鞋。从文化史的角度考察,鞋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鞋的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从粗到精的漫长过程,推动了人类服饰的改革与发展;从制作工艺本身来说,鞋还是一种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与民俗学、工艺学、美学、考古学等学科紧密相关;从思想道德角度来看,“行必履正、无怀侥幸”,更是达到了道德文明的至高点。纵观鞋履发展史,山西作为鞋履的发源地,晋履文化始终贯穿于民间百姓的手工技艺中,融汇在芸芸众生的民俗生活中,蕴藏在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中,是历代人民创造、传承、享用的文化财富和智慧结晶。

  谈到鞋履文化,其博物馆创始人王国中告诉记者,晋福祥鞋文化的历史可追溯到民国2年(1913)。当时,平遥工业日益兴旺,王国中的祖父、13岁的王锡喜进入城内第一个私营制鞋作坊——晋升德,成为一名制鞋学徒工。据《平遥县志》记载:当时晋升德职工12人,王锡喜成为店内招牌制鞋师傅。民国25年(1936),王锡喜带着自身过硬的制鞋手艺和一定的管理经验,选址于平遥南大街73号,创办了自己的私营手工布鞋作坊——晋福祥,开始走上了自产自销之路。此时,王锡喜年仅11岁的儿子王绶在父亲的带领下也开始学习制鞋手艺,父子俩一起努力将晋福祥发展成为平遥城当时具有较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鞋铺。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平遥后,鞋帽业纷纷倒闭,无奈之下,王锡喜父子将晋福祥迁入东游驾村,靠继续制做手工布鞋和种植庄稼为生,制鞋手艺代代传承,并未中断。

  20世纪70年代,经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后的手工业迎来了春天,1975年平遥恢复手工业工业局。1981年,王家第三代制鞋传承者王国中进入位于南关大街的鞋业社工作,以生产皮鞋为主,同年改名为皮鞋厂,1983年,走出皮鞋厂的王国中积极转型,将手工布鞋与皮鞋相结合,创建了平遥本土民营企业——特进皮鞋厂,集制作、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产品远销山西省各地以及周边陕西、河北、河南、内蒙古等省份,106家代理商覆盖山西省。

  2016年,王家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继承了祖父辈对鞋工艺孜孜以求的精神,深入探究传统手工布鞋的精髓和平遥古城博大精深的文化,将两者有机结合,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产业。2017年2月7日,山西平遥晋福祥传统鞋文化博物馆开馆,标志着山西省第一家鞋文化博物馆正式成立。

  挖掘鞋履文化一双鞋承载一部历史

  鞋履,和所有服饰一样,是一种文化载体,并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鞋履往往代表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

  记者看到,偌大的博物馆内,收藏历代各种鞋履文物一千余双,整个设计将“履”字文化作为经营管理与做人的标准,并与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和气生财的思想等晋商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四个板块分别展示中国鞋履文化发展历史、山西鞋履文化历史、平遥晋福祥鞋业发展历史及科技互动体验。馆内大量的鞋履实物和历史图片,首先从中华鞋祖——孙膑的故事讲起,融入鞋的起源、十果鞋的来历、绣花鞋的涵义、胡服骑射等丰富的内容,构建出山西鞋文化版图,将鞋履文化的发展历程娓娓道来。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最受全国各地文人游客欢迎的鞋履文化是具有明显标志,让世人惊叹的中国妇女缠足历史的“三寸金莲文化”。

  晋福祥第四代传承人王岳飞告诉记者说,“三寸金莲”,最早出现于南唐,是古代妇女传统习俗的极端发展。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的便为“金莲”。“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

  讲到“三寸金莲”,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南朝齐东昏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的故事。东昏侯用金箔剪成莲花的形状,铺在地上,让潘妃赤脚在上面走过,从而形成“步步生莲花”美妙景象。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莲得名于前述五代窅娘在莲花台上跳舞的故事。但这里的金莲指的是舞台的形状。对此,有学者认为,小脚之所以称之为金莲,应该从佛教文化中的莲花方面加以考察。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在佛门中被视为清净高洁的象征。

  而对于中国古代女子缠足,有学者指出,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穿宫样稳,并立双趺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但就缠足这一习俗便体现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男尊女卑的社会结构。它的消亡,显示了妇女的解放和地位的提高,也标志了中国已从传统走向现代。

  事实上,鞋履文化还蕴含着中国礼仪、等级制度、刺绣、经济等文化内涵。比如在人生礼仪中,对穿鞋也有许多约定俗成的惯例,有些也成为礼仪的规范,如满月为婴儿送鞋;婚宴时必穿婚鞋;寿诞为寿翁送福字履;丧葬时穿孝鞋和以鞋殉葬等。比如山西民间刺绣的技巧,在鞋履刺绣中也有体现,其以平针、乱针、打籽、盘锦、抽纱、堆锦、套口、勾针、空扎、砌花、割花、挖补、粘贴等为主,各种技巧又相互交融,结合使用,形成了山西刺绣浓烈、粗犷、朴实的地方风格。

  传播创新相融新时代匠人担大任

  “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儿,站得稳呐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

  上世纪80年代,一曲由解晓东演唱的《中国娃》,让千千万万中国娃想起了妈妈纳的千层底儿。小时候,经常见到妈妈和门口的婶子、大娘一起端着竹篾编的筐子,里面放着鞋样、顶针、各种大小型号的针、各种颜色的线圈、锥子还有做鞋子的布、鞋底和其他工具,坐在小板凳上聊着天,纳着鞋底,做着鞋子。

  在山西,于侯马出土的3000多年前周代武士跪像的鞋底上,明显可见一行行归整的线迹,与今天的纳底布鞋完全一致,它表明3000多年前的周代,纳底布鞋就已经被使用。在平遥,“晋福祥”千层底是最著名的老字号。有史料记载,1900年慈禧西逃路经平遥,“晋福祥”专门为其随从连夜赶工定制了代表天道和仁德的“晋福祥”双梁手工布鞋。后来,慈禧回宫后还对“晋福祥”布鞋所蕴涵的文化大加赞赏,从此声名远扬,与当时的北京内联升、天津老美华并称中国三大名鞋。从此也开创了“晋福祥”私人定制之先河。

  王岳飞说,鞋文化博物馆在我国目前有4个,分别讲述着当地的文化历史,承载着不同地域匠人的同一个梦想。而在晋福祥鞋文化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从远古到现代鞋履文化的发展,和它背后的历史人文知识,也可以看到山西本地鞋文化发展的地域特色。翼城的绣花鞋记录了晋绣工艺,以及当时“下覆百姓、上饰帝王”的繁荣景象。大同的晒脚会与《又见平遥》选妻情节中量足环节交相呼应,再现了当时山西“金莲文化”的历史发展。但说到山西鞋文化,不能忽略的一个环节便是“千层底”布鞋。

  受父辈教诲,也为了将这一梦想发扬,1986年出生的王岳飞在温州大学专修了皮靴设计与工艺。子承父业,归来后的他将祖辈的工匠精神和晋商文化有机结合,积极打造平遥制鞋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全新科技的3D扫描技术与设计理念,在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大量融入年轻人对现代艺术的审美观,并结合中医理论,创造性地将竹、木炭、艾叶等天然材料融入布中,使布鞋不仅穿着服帖舒适、清爽保暖,更具有与众不同的保健功能。

  生活中,很多人终其一生忙忙碌碌,却困顿于生活与工作之间,极少数人可以在生活、梦想、事业的追求上找到完美的结合点。鞋文化作为一门学科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鞋文化在民间的普及度远远不够,“晋福祥”是一个鞋履品牌,更是一个文化符号,中国鞋文化博物馆是秉承传统、以文兴鞋的重大文化工程。晋福祥,祖孙四代,深耕鞋业80余载,传承文化,将生活、梦想与事业串起来,并乐此不疲砥砺前行。(任志霞)

顺平非遗传承人刘五代:

百年共传承 不舍布鞋情

中国手工布鞋文化博物馆

长城网保定讯(通讯员 吴建章)他传承的手工制鞋技艺已有超百年的历史,是“宫廷布鞋制作技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用文化盘活产业带富百姓,是“河北省务工致富能手”;他自筹资金建起一座布鞋文化博物馆,传承、弘扬手工布鞋技艺……他就是顺平县农民企业家、“中国手工布鞋文化博物馆”负责人刘五代。

刘五代家做布鞋,世代传承。清朝同治年间,刘五代的太爷爷刘老茂开始家庭手工制作布鞋,历经爷爷刘文志、父亲刘成才,到刘五代手中已有140多年历史。

“我们做的每一双鞋都不依赖于现代的机械化、流水线,而是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手工纳制千层底、手工绱鞋等,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最原始的技艺传承。”每当说起自家手工制作的布鞋,刘五代都满怀自豪,“祖辈传下来的技艺让每双鞋都独一无二,这是机器代替不了的。”

如何让传承百年的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刘五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自家传统手工布鞋不能摒弃,也要顺应潮流趋势,增添流行元素与时代特色,才能焕发出新的光彩。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和顾客品味,不与现代潮流脱节,头脑灵活的刘五代没有墨守成规,开始奔波于浙江温州、江苏南京、广东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各大商场,考察学习新式手工布鞋的流行趋势,依托传统布鞋文化增添流行元素与时代特色。

刘五代在自家传统手工布鞋优点的基础上,与当代流行文化元素进行完美融合,重新演绎传统布鞋文化的同时,使传统布鞋焕发出新的生命光彩。如今,刘五代创办的鞋业公司产品品种已经达到了20余种,年产量20多万双,产品不仅远销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国内各大中城市,还出口韩国、俄罗斯,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制造”。

手工做布鞋,不应只是一项手艺,还应该成为一种文化,只有这样,这项技艺才会世代传承。怎样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布鞋文化?从小就跟布鞋打交道,对鞋子有独特感情的刘五代有了筹建一座布鞋博物馆的想法。

“绝不能让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在我手上遗失。”身为传承人,刘五代想到更多的是传承的责任,“好手艺还需后继有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带好徒弟,把百年老手艺传承下去,不让祖辈的手艺和传统文化在我这里失传。”

2016年,刘五代投资256万元建起了一座中式建筑——“中国手工布鞋文化博物馆”。

刘五代积极发动周边亲戚、朋友,将做鞋的老物件、有历史价值的旧鞋搜集起来。这其中,有一双曾经包裹着“三寸金莲”的牛皮鞋让他爱不释手。

“这双鞋来自我一个朋友家的亲戚,是他曾祖母当年穿过的,准备一直传承下去,留个念想,多少钱都不肯卖。”刘五代知道后,觉得博物馆里就缺这样有分量的东西,于是多次登门拜访。

“把它放在家里,没有人欣赏它的价值。放在博物馆里,让更多人看到,对咱们中国的鞋文化、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才是一双鞋该体现的价值……”在刘五代苦口婆心、一遍遍真诚劝说下,这家人终于被打动,同意无偿捐献给布鞋博物馆,让这双鞋发挥最大的文化价值。

乌拉鞋、草鞋、三寸金莲鞋、旗鞋、木屐、麻凉鞋、民族绣鞋……现在,刘五代的布鞋文化博物馆已经收集了1200多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民族的鞋子,博物馆自2018年4月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客人逾3万人次,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布鞋文化。

刘五代建设的中国手工布鞋文化博物馆,与顺平县腰山王氏庄园结合起来,形成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旅游景点,既促进了手工布鞋制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更多的人脱贫致富。

“企业在全县设有10个手工布鞋加工联络点、66个专业小组,为当地民间艺人提供就业岗位180个,带动36个村866户农村群众年增收687万元。”说起这些,刘五代显得既高兴又满足

特大皮鞋亮相南京老字号博物馆

2018-03-12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2018年3月11日,游人在南京老字号博物馆内参观参观特大皮鞋。

中国日报网3月12日电 11日,市民在南京老门东景区新开业的南京老字号博物馆内参观,这些老字号或起自明清,或创于民国,涉及饮食、百货、丝织、医药等诸多行业,代表了南京风土文化的经典符号。老字号博物馆展示采用时髦的“快闪”模式,每批进驻10-20家老字号企业,一个月后轮换下一批。

晋江“鞋迷”想开“鞋文化博物馆”(组图)

2013.10.29 09:49 泉州晚报

  日前,记者来到位于晋江池店镇“鞋迷”曾国思的工作室内,只见工作室内摆放着近千双各个历史时期的鞋子,有晋代的陶制虎头靴、唐代翘尖陶靴、清代的柳叶三寸金莲、清代满族的花盆底鞋、解放鞋、回力鞋……琳琅满目的鞋子让人以为这里俨然是一个鞋博物馆,为我们展示了中国鞋子的发展史。

  曾国思大学毕业后就步入晋江鞋业工厂工作,不过当时他所做的工作并不为家人和朋友所理解,但是经过不断努力,他逐渐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工厂骨干成员,2004年他开办了属于自己的鞋业公司。

  曾国思早年曾收藏过邮票、瓷器、书画等藏品,但他发现最大的兴趣还是收藏鞋子,“收藏鞋子不但具有现实意义,还弥补了晋江鞋行业经济发展存在的一个不足—鞋文化的缺失”。

  2006年,曾国思无意中看到一双千层底鞋,便把它买下来。此后,他经常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古玩市场,收藏各类工艺鞋,并与工艺鞋结下不解之缘。不仅如此,只要是跟鞋子有关的东西,曾国思都会想方设法买到。

  在曾国思的“鞋世界”里,有颜色俏丽的鞋子,有造型各异、夺人眼球的鞋饰品,但他最喜欢的却是一双并不起眼的陶制虎头靴,虎头靴鞋面上刻着一个活灵活现的虎头。这是在南安丰州出土的陪葬品,见证了当时汉人南迁过程中,将中原文化带到闽南地区的历史。

  曾国思目前收集最多的还是关于晋江鞋业的发展历程资料,包括具有转折意义的运动鞋、回力鞋等。令他感到遗憾的是,晋江这个中国著名的“鞋都”竟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鞋文化博物馆。

  现在,曾国思认为把这些藏品摆放在自己工作室里还远远不够,他计划建立福建首家鞋文化博物馆,将他的所有藏品进行展出,以此推广鞋文化。

 晋代陶制虎头靴

清代柳叶三寸金莲

想建球鞋博物馆

花费近百万收藏700双球鞋 想建球鞋博物馆

用攒的稿费买球鞋

“还有人收藏球鞋?”昨天下午,三记者在西安南二环一个小区,打听穆京家的门牌号时,电梯里的一位阿姨很吃惊,“这个太少见了吧。”

这的确算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收藏门类,但在西安的“球鞋发烧友”中,34岁的穆京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大咖”。记者推开他家的门,客厅的两面墙上,全都是球鞋,整整齐齐,蔚为壮观。

“我房子里没有暖气。”穆京笑称,球鞋怕热,一热容易开胶,另外就是要防潮,“潮湿不易保存。”为了更好地保存鞋子,他会把鞋子放在塑封袋里,用空气压缩机抽空之后,放进干燥箱里。夏天,他还专门给它们开空调。

喜欢球鞋收藏,源于穆京对体育的喜欢。“我喜欢打篮球,从小就觉得篮球运动员穿的鞋很酷。”1999年,他看上了一双耐克鞋,当时卖1250元,金色。他攒了好几个月零花钱,又凑上了过年的压岁钱,才将这双鞋“入手”。

这也是穆京拥有的第一双耐克球鞋,“从此之后一发不可收,上了大学之后,我开始写一些球鞋测评文章,用攒的稿费买球鞋,一学期买一双。”

希望能建成球鞋博物馆

穆京收藏了700多双鞋,投资将近100万元。经常有人来找他,想高价买一双鞋,但他“只允许参观,概不出售”。

“球鞋的款式、设计理念和背后故事,才是最重要的,”穆京有一双10年前买的耐克HTM系列的鞋,当时花了5000多元,“HTM代表3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双限量版鞋,鞋上有编码,可以清楚看到全球只有1500双,我的是第14双。”

还有一双是2006年日本男篮世界锦标赛上,詹姆斯穿过的球鞋。“这双鞋是我在拍卖会上拍来的,价格不菲。”穆京说,球星是球鞋发烧友们关注的要素,哪双球鞋是哪个球星穿的,体现出来的价值并不一样。

在穆京看来,对于收藏球鞋这事,“我最想推崇的还是文化和记忆,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能在西安建一个球鞋博物馆,将这些鞋进行陈列,“鞋不仅仅是拿来穿的,还是一种值得欣赏的作品。而好东西,就要拿出来分享。”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