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蚀的产物多是硫酸铜,易融于水,热水效果相当明显。
汽车运行中,由于颠簸,有时会造成电解液外溢,使极桩 线夹和固定架受到腐蚀,在蓄电池盖 极桩周围产生一种白色或黄绿色的糊状或粉状物。若在导线接触处产生这种糊状物,将产生很大的接触电阻,造成导电不良,会增大接触抵抗,造成电流通过困难,在这种状态下发电会增加燃油消耗。这些糊状物是硫酸盐(一般是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可利用这一点清除桩头的腐蚀物。其做法是用60-80度的热水冲洗桩头。如果接头没有松动,则连螺栓都不要拆,就可使蓄电池充放电恢复正常;如果接头已松动,则应拆下螺栓,刮除接触面的氧化物,揩净后再紧固。冲洗后将桩头揩干,并在表面涂上一层黄油或凡士林,以防再次受腐蚀。(CuSO4 5H2O(s)=(加热)CuSO4(s)+5H2O)。
无论腐蚀多严重,用点开水往腐蚀的地方一浇,腐蚀物就没了。再把电池接头拆下来,再浇干净,擦干水分,把电池头和接线头涂上一层黄油,再装上,以后就不会再氧化了。电瓶氧化实际上是指电瓶极柱硫化物堆积。原因是极柱与电瓶卡子虚接、或极柱所在单元极板严重硫化,导致充放电过热,与极柱紧密连接的聚丙烯受热与极柱分离,产生缝隙,电瓶中的电解液(稀硫酸)由于虹吸现象与极柱发生化学反应,极柱的主要成分是铅合金,因此产生硫酸铅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