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性质指的是什么(经济性质与经济类型)

经济性质指的是什么(经济性质与经济类型)

首页维修大全生活更新时间:2022-04-24 06:16:50

财政支出及其分类

一、如何理解财政支出数据

财政支出是资金支付,是政府行为活动的成本。

1、看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实际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生活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掌控和运用了多少钱。

2、看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在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的比重。它反映了政府用各项财政资金都做了什么事。

3、看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是指各项财政支出的具体经济构成,反映了财政每一笔钱具体是怎么花的。

二、财政支出分类方法

1、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

(1)财政支出功能分类:产出性质,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成本投入,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显的反映。

两种分类方法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财政支出按功能分为十类,每一大类功能支出又按经济性质分为八大类。

2、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

(1)购买性支出(即消耗性支出),包括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

(2)转移性支出:政府仅扮演中介者角色,依法向受益者对象拨付财政资金但并不要求获得相应的物品和劳务。

利用这一分类体系,可以从宏观上考察一国政府在多大程度上作为经济主体直接参与经济过程,其职能是偏好于资源配置,还是偏好于收入再分配。

三、中国的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1、中国传统的政府支出分类

一方面,按支出功能(或政府职能)将政府支出分成五大类: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另一方面,按支出用途将财政支出分为若干项。

与国际通行的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法相比,中国传统的支出分类是一种“动能”与“性质”混合的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存在的不足是:财政支出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实际上它既无法全面反映政府职能,也难以精确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即不利于细化预算编制和强化预算约束,也难以进行国际比较。

2、政府支出分类改革

具体科目设计目标是:“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

《2021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功能分类科目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文化旅游体育和传媒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卫生健康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城乡社区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商业服务业支出、金融支出、援助其他地区支出、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住房保障支出、粮油物资储备支出、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预备费、其他支出、转移性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债务付息支出、债务发行费用支出。

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增长趋势

一、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标准

财政支出规模是政府通过预算安排的财政支出总额。衡量财政支出规模可采用两大指标:绝对规模指标和相对规模指标。

1、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指标

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指标是政府在预算年度的财政支出总和。财政支出的绝对规模从趋势上看,是不断增长的。

2、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常用财政支出规模与其它经济变量的关系来反映。

我国常用的两种测量方法来反映:

(1)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反映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序。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上升。

(2)中央财政支出占当年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程度,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是相对稳定的。

(3)还可用人均财政支出来反映人均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人均财政支出指标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二、财政支出规模变化的指标

由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可以衍生出反映财政支出变化情况的三个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

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用ΔG(%)表示。

计算公式:

ΔG=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财政支出的增(减)额,G

=当年财政支出,G

=上年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增长率反映了财政支出的增长趋势。

2、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增长的弹性系数是指财政支出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以Eg表示。弹性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计算公式:

其中:

Δ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ΔGDP代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减)额;

代表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代表上年国内生产总值。

3、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

财政支出增长的边际倾向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额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之间的关系,即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一个单位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或财政支出增长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的比例,以MGP表示。

计算公式:

三、工业化是国家财政支出规模的历史趋势

自20世纪初期以来,各工业化国家的财政支出规模先是持续增大,后来渐渐稳定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这是一个普遍趋势。

四、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理论解释

在各种关于财政支出增长的理论中,瓦格纳、皮拷克和魏斯曼、马斯格雷夫、鲍莫尔等人以及公共选择学派的观点最为著名。

1、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瓦格纳(德国社会政策学派代表人)。

结论: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财政支出之所以会不断增长,是因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政府活动的需求。

(1)引起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为维护社会和经济正常秩序,需要政府增加财政支出。

(2)纠正外部效应等市场失灵问题对资源配置效率的负面影响。

(3)文化、教育、福利等财政支出项目的增长率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2、梯度渐进增长理论——皮考克、魏斯曼(英国经济学家)。

对英国1890年——1955年公共支出的历史数据进行研究,认为英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是阶梯式的、非连续的,公共支出水平在正常年份表现出随着税收收入的增长而逐渐上升的趋势。当社会经历战争、危机或自然灾害等突变时,公共支出会急剧上升,但突变结束后公共支出水平虽然会有所下降,但不会低于原有水平。

(1)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公众可容忍的税收负担是财政支出的最高限度,公众可容忍税收水平的提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内在原因。

(2)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突变,是公共支出增长的外在原因。虽然财政支出水平会因社会突变的结束而下降,但公众所能接受的税收水平不会下降到原有水平,使财政支出呈现梯度增长趋势。

3、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美国经济学家)。

结论:财政支出数据的变化是随着不同时期财政支出作用的变化而变化的。

(1)初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大。

(2)中期投资阶段:政府所占比重相对下降。

(3)成熟期阶段:政府投资进一步提高。

4、非均衡增长理论——鲍莫尔(美国经济学家)

结论:政府部门的生产率偏低导致政府支出规模不断扩大。

鲍莫尔提出通过分析公共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对财政支出增长原因作出了解释,生产率提高的类别即进步部门(技术起决定作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类别即非进步部门(劳动起决定作用),生产率偏低的公共部门的规模会随着进步部门工资率的增长而增长。

5、公共选择学派的解释

公共选择学派分别从选民、政治家、官僚行为及民主制度的特征等方面,提出了理解政府支出规模的新视角。

(1)选民:通常具有财政幻觉,导致选民主动投票支持更大的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幻觉:选民通常更为关心扩大公共支出能给自己带来的好处,而忽视了税收负担也有可能同时增长。

(2)政治家:总是倾向于将更大的财政支出作为争取选民的手段。

(3)官僚机构:往往提出规模较大的预算供代议机关表决,以最大化部门和个人的权利与利益。

(4)民主制度:公共利益都很难界定,不同利益方可能“互投赞同票”,导致原本不可能通过的预算提案获得通过,从而增大了预算总规模。

我国的财政收支矛盾与支出结构优化

一、财政支出总量快速增长,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在财政支出总量持续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结构逐步优化,财政支出的重点也逐步由经济建设向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转变。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承担的资源配置职能范围过广、比例过大,干扰了市场的运行。而政府应该承担的再分配功能受到了干扰挤压。

1、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长期偏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处于较低水平。

(1)从动态看,我国财政购买性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出现了缓慢下降的趋势,转移性支出比重则缓慢上升。

(2)转移性支出的比例最高是德国。

2、近年来,相对于消费性支出而言,投资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虽略有下降,但仍徘徊在较高水平。

3、社会性支出的比重逐步上升,但仍有待进一步增加数量和改善质量。

因此,财政支出结构向社会发展和人力资本投资转型的任务十分艰巨,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加快社会建设步伐,任重道远。

三、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1、“十三五”规划纲要对推进政体制改革提出的明确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供行政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2、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方向

(1)我国政府将更多的关注再分配问题,相应压缩购买性支出,扩大转移性支出的比重,并使财政支出向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倾斜。

(2)在处理投资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关系时:

①控制并调减投资性支出的规模,另一方面注意投资性支出应当有保有压;

②在消费性支出上,从严控制行政性公共消费,预算支出保证重点支出需要,使有限的资金主要用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三农”、自主创新、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与民生相关的支出上。

3、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具体措施

(1)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坚持勤俭办事业,严格控制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2)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逐步将一般性转移支付占比提高到60%以上,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严格控制各类专项转移支付。

(3)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确保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4)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5)大力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

(6)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1、含义:财政支出目标完成所取得的效果、影响及其效率。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1)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含义

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核心是把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些理念融入财政预算支出管理中。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①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是政府及其财政部门;

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对象是使用财政资金的部门或机构;

③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是公共委托——代理事项。

(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额“3E”原则

实践中,西方国家总结出著名的3E原则,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后来在3E基础上又加了公平性。

西方国家财政的理论与实践表明,在财政体制逐步形成以后,建立相应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是确保财政体制有效运行的重要管理措施,是财政政策的实现途径和手段,是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

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支出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支出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与原则

(1)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目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支出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

(2)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原则

①统一领导原则:由财政部统一领导;

②分类管理原则:制定分类绩效评价办法;

③客观公正原则:公开、公平、公正;

④科学规范原则:采用规范的程序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2、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1)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主要内容

包括:制定绩效目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取的管理措施,实施考核与评价,运用评价结果提高预算编制,执行和管理水平。

(2)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

①比较法;

②因素分析法;

③公众评价法;

④成本效益分析法。

3、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选择

确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关键。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要遵循:相关性、可比性、重要性和经济性原则来确定。

①相关性原则;

②可比性原则;

③重要性原则;

④经济性原则。

4、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评价的程序

绩效评价程序一般分为前期准备,实施评价和撰写评价报告三个阶段。

5、中央部门和财政部建立部门绩效评价信息公开发布制度的重要意义。

中央部门和财政部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以后年度编制和安排预算的重要参考依据。其重要意义是有利于公众了解和监督预算资金使用与管理状况,有利于促进政府部门按规定程序决策,有利于增强预算管理者的责任感。

三、绩效评价范围和重点拓展

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各级预算单位和所有财政资金,将绩效评价重点由项目支出拓展到部门整体支出和政策、制度、管理等方面,将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