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京张铁路,被视为第一条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并投入营运的铁路。实际上,早在1881年6月,中国就启动修建了第一条自建铁路——唐胥铁路。这条铁路,还是在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亲自主持下修建完成的。
李鸿章为啥要修建唐胥铁路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我们知道,1875年,光绪皇帝命令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建北洋水师。从那以后,李鸿章陆续从英国、德国购买了一批舰船。其中,还有从德国购买了“定远”“镇远”这两艘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
这批舰船的动力系统均采用往复式蒸汽机,燃料为煤炭。维系一支舰船部队的正常运转,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北洋水师需要的煤炭从哪里来呢?好在李鸿章未雨绸缪,已在1877年,就委派实业家唐廷枢在滦州开平(今唐山市开平区),筹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近代采煤技术的煤矿———开平矿务局。到1882年时,开平矿务局年产煤炭38000吨,完全能够满足北洋水师的需求。
然而,光有煤炭是不够的,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李鸿章面前:如何将开平矿务局的煤炭,运送到数百里之遥的天津大沽口,满足停泊在那里的北洋水师舰船需要呢?
最佳办法,当然是修建铁路。
1825年,英国就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运营铁路。40多年后,英国人将铁路带进了中国,并在上海到江湾镇铺设了一小段长度为14.5公里的铁路,即著名的“吴淞铁路”。但是,对于铁路这种“舶来品”,清廷想方设法地进行了破坏。吴淞铁路仅仅存在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廷高价收买,随后拆除了。
李鸿章于1879年奏报清廷,请求修建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将开平矿务局的煤炭运送到天津去。在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的支持下,慈禧太后最初同意修建这条铁路,可在保守派的阻扰下,慈禧太后又收回了成命。没有办法,开平矿务局只好开辟了一条从天津芦台到开平的“煤河”,来解决煤炭的运输问题。
然而,“煤河”挖到胥各庄时,因为地势较高,再也挖不动了。怎么办呢?李鸿章情急之下,李鸿章不得不再次奏报朝廷,请求修建一条从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考虑到保守派反对修建铁路的理由是“烟伤庄稼,震动寝陵”,李鸿章在奏章中特别申明,这条铁路不使用蒸汽机车,采用骡马牵引火车车厢,即“快车马路”。
经过李鸿章反复争取,清廷最终同意了修建铁路。1881年6月9日,从开平到胥各庄的铁路动工建设,7月1日,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英国人白内特的夫人为铁路钉下了第1枚道钉。当年11月,这条全长9.3公里的唐胥铁路开通并投入运行。由于这条铁路真的采用骡马牵引火车车厢,人们戏称为“马车铁路”。
李鸿章是一个务实的官员,懂得随机应变。唐胥铁路严格地按照标准化铁路进行建设,车轨采用了大多数国家通用的英国轨距(亦称标准轨距)。所谓用骡马牵引火车车厢,只不过是他的权宜之计。一年后,唐胥铁路开始使用机车曳引。至此,唐胥铁路终于成为了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营业铁路。
后来,随着北洋水师舰船的继续增加,唐胥铁路也无法满足需求了。于是李鸿章又开动了脑筋。
1886年,李鸿章邀请醇亲王、海军衙门总理大臣奕譞参观北洋水师演练。奕譞看着舰船平稳地航行在惊涛骇浪里,打炮又快又准,很是高兴。李鸿章趁机介绍,称这些舰船每天都需要耗费大量的煤炭,用寻常骡马运送煤炭属于杯水车薪,根本就不够用,必须继续修建唐胥铁路的延伸段。
在奕譞的大力支持下,唐胥铁路得以顺利延伸。1887年,唐胥铁路延伸至芦台,1888年延伸至天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天津至山海关间通车。
130多年来,唐胥铁路早已融入全国铁路网络的一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976年,唐山大地震爆发,位于震中的胥各庄站在瞬间变成废墟。可是,很快,胥各庄站就重新出现在大家面前。10天后,大地震后第一列火车便抵达胥各庄站,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