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资本家的下场(回到解放初期的小说)

解放初期资本家的下场(回到解放初期的小说)

首页维修大全生活更新时间:2022-04-29 10:41:43

在解放战争开始之后,国民党政府为了从百姓手中攫取更多的钱财,在几年时间里就发行了大量的金圆券和银圆券等货币。

由于国民党政府对于货币政策的管理,存在诸多漏洞,导致这些货币一再贬值,在一些地方甚至和废纸的价值差不多。

▲银圆

针对这一情况,不少地区的百姓主动用金圆、银圆等贵金属以及外币做起了交易,这让全国的货币和金融市场显得十分混乱。

在新中国建立后,如何让人民币取代这些货币,成为唯一流通的货币,成为了一道难题。

最终,在政府和百姓的联合努力下,最终我国完成了货币改革,而这也被毛主席称为一场不亚于淮海战役的大胜利。

一、混乱的货币形式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十几年间,国民党政府在国统区内滥发货币,导致出现了持续12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国家的财政金融体系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全国各地市场混乱,投机盛行,这给新中国恢复生产建设,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国民党发行的金圆券

在人民币正式发行前,我国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可谓五花八门。

有的地方流行用金圆,银圆这种贵金属来做货币,靠近香港的广州等地,则用港币作为交易凭证。

当然还有一些地区依然在使用国民党政府发放的金圆券和银圆券,但其购买力十分不稳定。

在解放区内,货币也并不统一,不同地区发行的区域性货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其购买力也存在极大的差别,这给货币改革工作,带来了许多问题。

面对这些困境,解放后,中央政府提出了多项措施来保障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

首先是确认了人民币作为唯一合法货币的地位,其次向原国统区百姓发布公告,定期向他们开放金圆券和银圆券兑换人民币的窗口,如果过了时限,则不再回收。

▲解放时的上海街头

与此同时,根据各地货币购买力的不同,人民政府也推出了不同的兑换比例。

比如在北京,人民币和金圆券的兑换比例为1:10,而在经济最发达的上海,这一比例达到了惊人的一比十万。

为了照顾在民国时期,被压榨的贫民阶级。工人、学生、独立劳动者、城市贫民们可以按照更高比例换取人民币,这让人民币在这些阶层中最先流行起来。

对于那些资产阶级来说,这一规定并没有触碰到他们的核心利益,因为在民国后期金圆券的购买力,已经随着国民党政府的信用破产跌至了谷底。

这些人早早在市场上囤积了大量的金银,并以此作为市场主导,攫取了可观的利益。

在当时的金融中心上海,金银黑市屡禁不绝,这对人民币的推广十分不利。

▲民国时期流通的银圆

当时的上海富商们,坐拥1000万两黄金和大量白银,他们叫嚣着:

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公然和人民政府作对。

1949年6月,已经解放的上海依然在用银圆做本位币,这让上海市政府领导,感到非常头痛。

二、银圆外币收购与地区币整合

为了打击这些投机分子,上海市公安局率先出手,他们在1949年6月9日突击逮捕了上海最大的银圆投机分子,并没收了他的财产。

之后市政府联合全市商店,发起了拒收银圆的活动,这一行动让银圆的购买力,明显下降。

6月10日,上海市公安局突击检查了上海金融投机的大本营:上海证券大楼,并在那里逮捕了多名富商及二百多名“银贩”。

这次行动对上海的地下银圆市场,造成了极大的打击,人民币的推广工作终于得以展开。

▲当时的上海证券大楼

在上海银圆市场被肃清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开放了银圆兑换人民币的窗口。

随着百姓们对人民政府的信心不断上升,大量的贵金属被换成了人民币,这为我国早期的经济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和贵金属一样,当时银行还开放了外币的兑换窗口。

为了保证持有人的利益,银行会根据汇率,对回收比例进行适当调节,还承诺可以将外币作为存款,视同侨汇(侨汇:侨居在国外的本国公民或侨居在本国的外国居民汇回祖国的款项。)办理,这让外币的回收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

除了港币流通量极大的华南地区之外,1950年前,我国大部分市场上,都不再将外币视为流通货币,这让市场乱象得到了进一步治理。

▲民国时期流通的港币

在解决国统区货币乱象的同时,各个解放区的地方性货币回收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为了稳定市场,政府提出了“固定比价,混合流通,逐步收回,负责到底”的办法。

根据各地发展情况的不同,当地百姓可以按不同比例兑换人民币。

随着在交易中,人民币主体化的确立以及跨地区交易的发展,百姓们兑换人民币的热情不断上升,最终在建国前期基本完成了地方币的收清工作。

由于当时东北地区解放较早,并且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为了稳定东北工业发展,因此在关内进行货币收清工作的时候,东北的货币改革被暂时延后。

直到1951年,人民币主体地位确立之后,中央才开始按照一定比例回收东北币。

这一决定让东北的经济恢复工作,没有受到关内短暂通货膨胀的影响,为工业基地的建设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当时的东北币

1959年西藏政府在平定了上层反动集团的叛乱后,西藏局势趋于稳定。

几个月后,西藏也开始了藏币的回收工作,至此人民币终于占据了大陆地区的全部市场,为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无限活力。

三、上海价格战

在人民币推广过程中,上海始终都是一个很难攻克的堡垒。

在1949年6月的“银圆之战”后,上海的投机资本家开始大量囤积粮食、煤炭、棉纱等生活必需物资,这导致这些物资的市场流通量,明显不足。

从7月底开始,上海物价出现了大幅度的上涨。

在上海的影响下,全国多个大城市的物价都有了上涨趋势,到十月中旬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已经达到了6月时的1.5倍,到11月底,这一比例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三倍多。

▲装卸棉花的工人

上海资本家囤积居奇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恐慌情绪,让百姓们将人民币看做和金圆券一样的“劣等货币”。

这样一来,银圆等贵重金属将重新成为市场流通的主力,他们也就可以继续吸取人民的血液,得到大量的利益甚至操纵整个市场。

面对资本家的挑衅,中财委精心组织了一场“米棉之战”。

11月13日,陈云批示国营商业部门在抛售物资方面要大踏步后退,暂时不要抛售物资,等到时机成熟后,再全国一致行动,一举击溃敌人,稳定物价。

同时,为了先稳定上海等大型城市的物价,中财委在全国范围内紧急调动物资,并及时调动了上海、汉口等工业重镇的棉纱存量,然后从全国各地调集了8.5亿公斤粮食运到上海,稳定了市场上的粮食供应。

陈云表示:“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基本生活需求得到保障之后,上海的物价上涨趋势,被及时遏制。

▲陈云

陈云为了打击敌人,还要求全国银行除特殊批准需要外,不再发放贷款,在命令传达完毕后,一场对资本家们的全面反击战正式打响。

国营商店开始在上海大量平价抛售粮食等主要物资,资本家们认为物价一定会继续上涨,便大量收购市场上的货物。

但随着抛售量的不断增加,这些资本家们,不得不靠借贷来维持收购。

由于此时官方的贷款途径已经关闭,因此他们只能从民间借贷资金,上海市的借贷日利率更是从12%-14%上涨到了惊人的80%-100%。

不过这时国营单位的抛售趋势,依然没有停止,资本家们却无力收购更多的物资了。

最终,上海市的粮价下降了30%-40%,投机商人们只能抛售货物来偿还贷款,但他们抛得越多,粮价就下跌得越快。

最终这些得不偿失的商人们,纷纷折了老本,变得倾家荡产,以上海为首的各大城市物价也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打赢这场攻坚战后,上海市民对人民币的购买力有了十足的信心,这也让人民币的流通性大大增强。

为了稳定人民币的价值,政府还先后出台了发行公债等控制手段,有效弥补了部分财政赤字。

面对无法填平的缺口,人民政府选择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延缓发放军政机关的经费,来稳定货币发行量,这些手段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让人民币的购买力稳定在可控水平。

▲第一套人民币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很多人对人民政府的经济控制能力存在质疑,而人民币的改革和上海经济战的胜利,让全国百姓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证明了新中国政府,在财政金融领域的管控水平,彰显了政府保证民生的决心,这让全国百姓能够更加积极地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为经济的恢复和国力的增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注:

本文关于人民币推广工作的相关内容,参考自《辉煌年代:国史丛书》,由四川人民出版社于2020年5月出版

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清风文史

,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