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和伏笔是两种经常使用的写作技巧,它们都是为下文服务的,但两者有6点区别:
一 定义不同铺垫是写作上的技巧,指陪衬、衬托,主要是对文中即将到来的事物的衬托。铺垫写的是次要人物、事件或景物,但着眼点却是后面出场的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结构上的技巧,指文章里前文为后文埋伏的线索。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如:
在《水浒传》“武松打虎”章回中,在描写武松上山打虎之前,写道:
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路,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
这里的天色描写,既是点明了时间,又暗示了武松稍微有点紧张的心情,为打虎做铺垫。
在《城南旧事》“惠安馆”中,前面写道:
妈妈打了一个金镯子,藏在她的小首饰箱里,我从来不会告诉爸爸的。
这里简单地出现一个金镯子,似乎无关紧要,其实在这里是个伏笔,后来小英子偷出这个金镯子给了秀贞和小桂子用来做盘缠,帮助他们南下找小桂子的爸爸—那个叫做思康的大学生,这也是后来导致故事结局的一个重要细节。
二 作用不同铺垫主要作用在于渲染和衬托。通过铺垫增加文章情节的张力,推动情节,制造悬念,同时使情节更合理,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同时,更好地理解作品。
伏笔主要作用在谋篇布局。伏笔交待都比较含蓄,不会显得突兀,能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而且也能使读者对下文的情节不会感到疑惑。
如:
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前句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通过这样一副朦胧清雅的水边夜色,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鲁迅的《社戏》里写道: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月下航行时,写到了碧绿的麦田,这就是一处伏笔,后文写到看戏归来,大家饿了,便偷豆煮来吃,就不会显得突兀,不好理解。
三 特点不同铺垫是为主要情节积蓄酝酿的过程,是主要情节的基础,可以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也可以用一些次要情节来衬托主要情节。铺垫一般很容易看到,是为衬托后文的前发性内容。
伏笔是文章到达情节高潮前的精彩揭示,好的伏笔不仅能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存的联系,甚至能逆转情节或人物关系。形象地说,伏笔就像是始终有一条主线,但总是若隐若现,直到最后揭开,让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如:
《皇帝的新装》开头写道: 许多年前,有一个皇帝,为了穿得漂亮,不惜把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炫耀一下他的新衣服。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这段主要描述的是皇帝如何喜爱新衣服,其实都可以很容易能看出来它只是一个背景式铺垫,使后来被骗子所骗,光着身子进行游行大典的情节,显得有合理的理由,更加真实可信。
《城南旧事》中“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中,开篇即交代毕业典礼上的英子:“我的衣袖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
这里出现的夹竹桃,代表爱花的、栽种了它的爸爸,为后来爸爸生病住院、不能参加女儿的毕业礼,以及最后病逝埋下了伏笔。看上去别在衣襟的一朵无关紧要的花,其实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象征物。
四 原则不同原则上,铺垫和伏笔一明一暗,差别很明显。铺垫的原则是多加渲染,引而不发。为了达到衬托主要事物的目的,铺垫的部分应该大肆渲染,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伏笔的原则,要求隐蔽,贵在一个“伏”字。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切忌刻意显露。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如:
约翰.斯坦贝克的短篇名作《菊花》中开头写道:冬天高高的灰色法兰绒似的浓雾笼罩着萨利纳斯山谷,把它和天空及世界的其他地方统统隔开。浓雾像盖子似的严严实实地盖在山上,让好大一片山谷成为一个封闭的罐子。
这一段是萨利纳斯山谷阴暗、与世隔绝的环境描写,一开头就大段地细致地加以描写,实际上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女主人公伊莉莎的生活进行的铺垫,文章后来逐步描写了女主人公压抑单调、不见天日的日常生活,使我们对伊莉莎热爱种菊花,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走出峡谷的心情有更深入地理解。
《聊斋志异》中“婴宁”一篇里写道:有女郎携婢,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这短短一句话,只有十几个字,其中“拈花、笑容”极尽简短,讲出婴宁的外貌及嗜花爱笑的特征。这是为后面描写婴宁的嗜花爱笑的性格埋下伏笔。
五 位置不同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如前面写环境景物他人,之后就引出主要人物。铺垫与要衬托的主要人事物是紧挨着的。铺垫的内容与后面的内容联系紧密,并且前面的主题思想较浅,后面更深。
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与下文承的点有一段距离,甚至一前一后,一首一尾,相距甚远。有时候,看上去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但在后面突然发现可以起到很大的关键性的作用。
一般铺垫都是成段成段出现在文章的开头,尽力渲染氛围,很好找到。而伏笔则藏于字里行间,有时阅读时可能不会在意,只有当读到后面,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
六 详略不同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虽然详实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但在用笔上也算是浓墨重彩。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身材”小巧,点到为止,仿佛生怕被人提前发现,因为一旦发现,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如:
刘绍棠的《榆钱饭》开头写道:我自幼常吃榆钱钱,现在却很难得了。
小时候,年年青黄不接春三月,榆钱儿就是穷苦人的救命粮。杨芽儿和柳叶儿也能吃,可是没有榆钱儿好吃,也当不了饭。
......杨芽儿摘嫩了,浸到开水锅里烫一烫会化成一锅黄汤绿水,吃不到嘴里;摘老了,又苦又涩,难以下咽。只有不老不嫩的才能吃,摘下来清水洗净,开水锅里烫个翻身儿,笊篱捞上来挤干了水,拌上虾皮和生酱作馅,用玉米面羼合榆皮面擀薄皮儿,包大馅儿团子吃。可这也省不了多少粮食。柳叶不能做馅儿,采下来也是洗净开水捞,拌上生酱小葱当菜吃,却又更费饽饽。
开头用了大量篇幅描写自己童年怎么吃杨芽儿、柳叶儿,交代详细的吃法,可谓细致入微,但其实这只是在为后文作铺垫,突出“榆钱饭”是“救命粮”这一主题。
伏笔的例子也比比皆是,这里就不再列举,喜欢看推理、悬疑小说的朋友,一定会非常熟悉伏笔的写作手法,也有这样的经验:当伏笔出现的时候,你若不小心,便会错过,这是因为伏笔需要略写。#家庭教育加油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