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的制度是什么,北宋的制度图
1、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将宰相职位由多人担任,同时还设置了枢密使、参知政事、三司使,来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使皇帝掌握的权力超过了历朝历代。
2、实行官衔与实际职务分离的官吏任用制度,即“官、职、差遣”制度。官即官名,如尚书,侍郎之类,只是一种虚衔,作为叙级、定薪俸之用;职亦称贴职,是授予一部分文官的荣誉衔,并无实际职掌,如学士、直阁之类;差遣才是官员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故亦称职事官,枢密使、三司使等。
3、北宋建国后,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名额,提高被录取人的待遇,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这样,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
2.南宋和北宋的区别是什么,南宋和北宋是怎么来的说一下
1、位置区别。南宋(1127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史称南宋。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西夏和金朝为并存政权,南宋偏安于淮水以南。
2、政治区别。北宋的政治偏向于隋唐,而南宋的政治却与明代更为类似,毕竟北宋基本上奉行“祖宗之法”,而南宋“祖宗之法”影响力明显减弱,相权与皇权矛盾冲突也有所加大。
3、经济区别。经济南宋与北宋相比,南宋的商品经济显然更为成熟发达,商业收入对于国家收入的贡献显然更大,对外贸易也大幅度发展。
3.北宋初年的四大书院分别是什么,北宋四大书院有哪四个
1、北宋四大书院是指应天府书院(今河南商丘睢阳南湖畔)、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石鼓书院(今湖南衡阳石鼓山)。
2、范成大《骖鸾录》和清代全祖望均赞同,朱熹《石鼓书院记》:“若此山,若岳麓、若白鹿洞之类是也”。天下四大书院的来源最早是宋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47,并指出嵩阳后来无闻,后来的历史学家皆以《文献通考》为据。
3、1926年,岳麓书院更名为湖南大学,1938年4月,日军战机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到了1941年的4月,这正是抗日战争进行到十分激烈的时候,日军战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书院的多处建筑被毁。
4、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石鼓山。唐元五年(公元810年),衡州才子李宽在合江阁旁建了取名为“寻真观”(李宽中秀才书院),在此悉心读书,为石鼓书院建立之雏型。后来大家经常用“一寸光阴一寸金”来表达惜时如金之感,概出于此。
5、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是世界文化景观,享有“中国第一书院”的美誉,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南宋儒学大家朱熹也曾经到此讲学。
4.什么是文官制度,文官制度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什么异同,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科举制度对比
1、科举制度与文官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同属于政治组织制度的范畴。科举制度是一种人才的选拔考试制度,它既包括对文官的选拔,也包括对武官的选拔;而文官制度则属于人事组织制度,它不仅包括官员的选拔任命,还包括对官员的考核、奖惩等内容。
2、西方国家借鉴科举制度,并加以改造,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官制度。科举制不仅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还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起源。追溯科举制的起源,我们的目光落在汉武帝元朔五年兴太学抄的事件,然而,进一步的考据和推证表明,太学的兴立,不过是此前文翁兴学的历史和逻辑结果。文翁兴学的结果是郡县学,郡县学是太学的文化制度基因模板,太学是科举制的发端,科举制被西方借鉴后,催生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现代西方文官制度。也就是说,文翁兴学是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最古老的东方渊源。
3、现代西方文官制度源自中国的科举制。欧美各国在18世纪以前,文职官员的选用,或实行贵族世袭制、君主恩赐制,或实行个人赡拘制、政党分肥制。这些文官任用办法不可避免都会导致任人唯亲,带来结构性的腐败,使各种无能之辈充斥政府之中,而因政党更迭大批撤换官员还会引起周期性的政治震荡,影响工作的连续性。
4、而我国的科举制度倡导竞争考试、择优录取,政权向平民开放,标榜公平取士,唯才是举。因此,当西方了解了我国的这么一种文官制度后,大为赞赏,进而仿效,成为近现代西方文官制度的胚胎。因为科举制度体现“机会均等”原则,这正适合了在资本主义启蒙时期倡导“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比起贵族等级制、君主赐官制等选官制度,科举选士无疑具有优越性。由于中国科举考试的示范以及文官考试制度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驱使,西方国家在19世纪前后纷纷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5.制度的定义是什么,什么是制度的基本含义
1、制度即规程,是指在一个社会组织或团体中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并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2、用社会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制度泛指以规则或运作模式,规范个体行动的一种社会结构。这些规则蕴含着社会的价值,其运行表彰着一个社会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