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步诗的背景和原因(七步成诗的由来)

七步诗的背景和原因(七步成诗的由来)

首页维修大全生活更新时间:2022-12-01 05:03:01

七步诗的背景和原因,七步成诗的由来

  • 1. 七步成诗的由来,七步诗的背景和原因
  • 2. 曹植七步诗的由来是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是怎么知道是他作的
  • 3. 七步成诗的意思,七步成诗的意思四年级上册
  • 4. 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是谁,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 5. 七步成章的下一句,七步成章下一句
  • 1.七步成诗的由来,七步诗的背景和原因

    1、黄初元年(220年)正月,六十六岁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荣升魏王;同年十月,汉献帝被迫禅让帝位,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

    2、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他担心这个有学识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着法子要除掉他。

    3、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将被处死,而且对诗有严格要求:诗的主题必须为兄弟之情,但是全诗又不可包含兄弟二字,曹植在不到七步之内便吟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意思是”豆杆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4、《七步诗》是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的一首诗。这首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

    2.曹植七步诗的由来是什么,曹植的七步诗是怎么知道是他作的

    1、煮豆燃豆莫,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七步诗》是由三国时期魏国诗人曹植所写。表达了曹植对哥哥曹丕的强烈不满,以及沉郁愤激的思想感情。

    2、曹植自幼聪明,深得曹操宠爱,曹丕称帝后,担心曹植会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便以没有及时吊唁先父为由将他招入宫中命令他在七步内作诗一首,做不出来就治他的罪,曹植心知曹丕故意刁难,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七步诗》总共六句,经过后世删改,现今只留下四句。其中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成为劝诫兄弟和睦的经典名句。

    3.七步成诗的意思,七步成诗的意思四年级上册

    1、称人才思敏捷。

    2、比喻人的才思敏捷,知识渊博。

    3、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4.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是谁,七步诗最正确的版本

    1、七步成诗的主人公是曹植。因为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怕曹植谋朝篡位,就命令他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如果作不出来就要处死曹植。曹植便急中生智作出了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2、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3、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5.七步成章的下一句,七步成章下一句

    1、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九回: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

    2、成语典故:三国时期,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才思敏捷,哥哥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魏朝做了皇帝,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曹植作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还嫌七步成章太慢,又要求应声作诗。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