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东汉末年乱世中悲惨女性的一个缩影。她本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是当时的大文学家蔡邕,从小受过很好的教育,对书法、文学、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9岁辨琴就是其中一个缩影,在当时她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大才女了。
第一次婚姻原本也是佳配。河东大族卫家的才子卫仲道。文姬16岁成婚,过了不到一年的新婚时光丈夫就死了。那时虽没受到封建礼教的荼毒,但婆家也有认为文姬克夫的嫌隙。因为没有孩子,新寡的文姬只好回到自己的家。成为寡妇那一年,她还不到17岁。
第二次已经算不上什么婚姻了。成了寡妇后没过几年,老爸蔡邕因为同情对他有知遇之恩的董卓,被司徒王允投进大狱,最后惨死。母亲也在没多久去世,她一下就没有了家。这还不是最惨的,因为董卓旧部叛乱,汉献帝请求南匈奴帮助平叛,谁知混战中,南匈奴在中原烧杀抢掠,战火蔓延到蔡文姬的家乡。她也没有幸免,成了匈奴人的战利品,被驼在马背后带到了哭喊的匈奴地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奔袭三千里,稍不顺意就被污言秽语辱骂,棍棒鞭子打下,还亮出弯刀以生死作威胁。而战乱中的女子命运就更惨,受尽凌辱,加上匈奴并未受中原礼教的教化,更加野蛮。最后蔡文姬被献给了南匈奴的左贤王。
文学创作美化了这段经历,其实,蔡文姬跟了左贤王后,生了2个孩子,但经过史料查询,左贤王的姬妾中根本没有蔡文姬这号人,也就是说蔡文姬连个妾都算不上,说她是个匈奴首领为了繁衍后代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性奴也不为过。一方面黄沙望断看不见故乡,一方面语言不通,连个倾述的人都没有。蔡文姬发挥了她的音乐才能,自学了胡笳,吹响胡笳,给自己活下去的希望。
第三段的婚姻是个标准的姐弟恋。蔡文姬算是幸运的,作为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和有名的才女,曹操稳定政权,听说之前仰慕的老师蔡邕的女儿流落在南匈奴,便派出使者赎回。而其他普通的女子可能就一辈子成了匈奴的奴隶。孩子毕竟是自己生的,蔡文姬舍不得,但对于黄沙漫漫的匈奴和备受欺凌的待遇,她还是选择了回家。写了《胡笳十八拍》给自己在匈奴的日子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家后,家乡已毁,双亲俱亡,蔡文姬举目无亲。曹操怜惜蔡文姬的处境,把她重新赐婚给了陈留董祀。如果文姬年轻十岁,没有被俘匈奴的遭遇,她和董祀也是一对良配。董祀跟文姬是同乡,有很多共同语言。他才二十岁出头,通文史擅辞赋,职位相当于现在的军官。但现实的情况是,文姬已经三十多岁,是一个生下过2个孩子的三嫁之女。董祀迫于曹操之命,娶了蔡文姬,给了她一处容身之所,以礼相待,但无任何感情而言。
谁知命运对蔡文姬的捉弄并未停止。没几年,董祀犯罪当斩。文姬不想再失去丈夫,失去唯一的家。她不顾什么大家闺秀的风范,严冬雪天,披头散发,光着脚跑去相府求情,用凭借记忆默写出父亲蔡邕的藏书作为交换,换回了丈夫的命。
这样奋不顾身的救命之举,再冷酷的心也被融化了。从那之后,董祀才真正地了解蔡文姬,与她相知相守。后来两人相爱,隐居在蓝田,生了双儿女。即使是先婚后爱,历经磨难的文姬也算终于找到了幸福的归宿。
因为文姬留下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作品,很多人给她冠上了“天下第一怨妇”的称号。对文姬是很不公平的!与其说她是怨女,不如说她是强女。
她的一生,浸透了汉末乱世人命如草芥的时运,受尽命运的捉弄,经历了别人几辈子才能经历的不幸。她有着杂草般的生命力和平凡女子所没有的坚强,正是这份韧性,让她在乱世中活成了一个奇迹。
即使战乱的生活将一代才女的尊严和骄傲碾得粉碎,她也从未真正屈服过;
苦难激发了她的文学和音乐创作,在历史上留下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给“建安风骨”吹入了一股凄美阴柔之风……
正因如此,在那个只属于男人和皇族女性的汉末时代,才留下了民间女子蔡文姬独一无二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