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姓和。 和氏族谱,和姓家谱。行辈排行。这是根据族谱4修本,后续的5修本。 后续了10个行辈。 14世行辈:正,15世行辈:习,16世行辈:善,17世行辈:宏,18世行辈:居, 19世行辈:显,20世行辈:能,21世行辈:士,22世行辈:尚,23世行辈:进, 24世行辈:锡,25世行辈:法,26世行辈:树,27世行辈:焕,28世行辈:在, 29世行辈:文,30世行辈:化,31世行辈:传,32世行辈:其,33世行辈:建, 34世行辈:立,35世行辈:志,36世行辈:广,37世行辈:承,38世行辈:先, 39世行辈:钦,40世行辈:汝,41世行辈:桂,42世行辈:灿,43世行辈:培, 44世行辈:钧,45世行辈:源,46世行辈:相,47世行辈:照,48世行辈:增。 以上信息来自和氏族谱五修本。作者:和大龙(族谱和法光)2012年1月31日摘录。 和(Hé)姓源出主要有三处:和氏 1、以官职为姓。源自祝融氏重黎的后代。唐尧时,重黎原后人羲和为掌管天地四时的官。其后人以祖上职官为荣,即以首任此官的祖先羲和的名字命姓,遂成和氏。《通志·氏族略》载:“羲和,尧时掌时天地之字,和仲、和叔因以为氏。” 2、起源于卞氏,源自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有人名卞和,是一个有名的玉工,他曾以在荆山得璞玉闻名,后来,卞的支庶子孙有的以祖先的名字命姓,成为和姓的一支。 3、由他姓改为和姓。起源于后魏。《通志·氏族略》载:“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素和氏,本为代北复姓,鲜卑族檀石槐的支裔,以其本为白部,故号素和氏。据《魏书·官氏记》载,在南北朝时期,北魏鲜卑族的贵族素和氏随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也改姓“和”,和姓后来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