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的音乐成就非凡,是用琴声敲开通往国际音乐大门的中国第一人。1956年,仅21岁的傅聪就获得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以及「马祖卡奖」。此后一直以「肖邦钢琴家」或「肖邦最出色演绎者之一」著称。
看完傅雷家书,不能否认傅雷对儿子的苦心孤诣,信中对于钢琴戏曲诗词歌赋宗教文学论述,更是字字珠玑,文艺珍宝。但是,对于傅雷的家教,在一个读者,一个如今也为人母的我看来,是有失偏颇的,并不值得全面推崇。
我们不要光看傅聪后来的成就,先看看他的成长之路,一度偏离了傅雷为他设计的轨迹,曾是问题叛逆儿童。拒绝练琴,长达5年。
再来看看,这个差点被毁掉的天才到底是怎样被教育的?
傅聪3、4岁时就显露了音乐天赋。爱听古典音乐。只要收音机或唱机上放送西洋乐曲,不论是声乐是器乐,也不论是哪一乐派的作品,他都安安静静地听着,时间久了也不会吵闹或是打瞌睡。
“他长了一双音乐的耳朵。”傅聪7岁时,雷垣成为傅聪在音乐上的启蒙老师。他随意按响琴键,傅聪不看即知是何音符。“这叫作‘绝对音高’。一般人经过长期训练,才能具备这种分辨能力,”
傅雷夫人下了个狠心,给不到8岁的儿子,租了钢琴,傅雷则亲笔端端正正为傅聪抄录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