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契丹的历史和现状)

契丹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契丹的历史和现状)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4-03 08:50:33

契丹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它与北宋的关系如何

抛开契丹建国之后的种种举动,契丹的确有种坚韧,坚忍的民族个性在其中。

这和某个近代崛起的海外民族十分相像,或者换句话来说,某个海外民族一直在学习和深掘这个民族的内在优势来填补它的弱势。

契丹,一个相对古老的民族。起源有多个说法,一般以出身于东胡为主流说法,其民族成分来源十分复杂,可以说继承了已知的所有古老民族的血脉。

所以,它的起点就是融合。

融合各个民族的优良而潜伏且学习主流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扶余等等

其中,突厥和鲜卑对其影响最大。

然而,介于契丹在后晋时期收取了幽云十六州,中原农耕民族受其荼毒至深。因此契丹民族的民族习性被代代涂抹的不成样子。

事实上,契丹的崛起是一系列的偶然以及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和述律平皇后联手缔造的。

在一系列偶然事件之中,莫过于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刘守光父子对待契丹的态度和治下的百姓的残忍做法,最为有名的是,收天下铜铁,珍玩珠宝藏于大条山,以泥为钱行于市面。

迫使百姓四散逃离,原本还是以奴隶放牧为生的民族,融合了先进的各项技艺,从政治制度,军事作战及理论,文化知识,制造技术,农耕技术,就连丧葬也由契丹的火葬、天葬慢慢演化为土葬。

至此契丹开始建立汉族和其他民族居住的汉城,施行定居的稳定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效应是越来越多的汉族加入。

契丹的后勤保障得到了加强,人口的持续的增多,契丹开始向四处征战,拓展生存空间。

由此,和中原的国家必有一战。

而在926年之前,即阿保机病逝之前。

契丹的进攻步伐,始终被一个国家掣肘。这个国家就是渤海国。

而这个时间点,被定格于926正月至七月,关于渤海国灭亡的时期也是有争论的,无法确定。七月阿保机病逝,渤海国改为东丹国,第一任国主为耶律倍,是阿保机长子,也就是说契丹基本完成了它的一个大的战略目标。

可以全身心到进军南方中原民族。

与此同时,后唐的建立者李存勖在这一时期崛起。

李存勖是一位不世出的军事天才,先后多次击败契丹的入侵。

契丹的这一段时期的入侵,非比寻常。

因为,契丹加入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

卢文进。

他的加入将中原的作战技术也带了过去,不仅仅如此,还将纺织瓷器种植等各项技术也捎带了过去。他如此卖力的讨好契丹,他反叛的基础原因是李存勖的亲兄弟李存矩被乱兵砍杀,乱兵拥卢文进为主帅叛入契丹。契丹正是看到卢文进无后路可退,对卢文进颇为看重,言听计从。

契丹的实力在此时只能用极速膨胀来表达。

然而,幽州始终是契丹无法越过的坎,以至于阿保机在死前接待姚坤时,只有一个目的,逼迫姚坤写下文书,承认幽州是属于契丹的。

姚坤是拒不答应。

阿保机就带着这个遗憾,离开了人世。

之后,石敬瑭的出现让这个梦想成为现实。

936年,石敬瑭接受辽太宗耶律德光的册封,成为后世有名的“儿皇帝”。

947年,耶律德光进入开封,灭掉后晋(到此时契丹才建立大辽)。

直至960年,赵匡胤称帝,幽云始终在契丹之手,成为了契丹进退中原的强大堡垒,尤其以幽州为最。

契丹与北宋的关系,此时也处于一个相当微妙的关系。

一、由于契丹内部发生了长子系与次子系之间的争夺战,契丹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契丹内部。

二、北宋赵匡胤采用王朴的“先易后难”的策略,开始扫除各个割据势力。

三、各个藩镇相继和契丹、北宋建立外交关系。既为了阻止北宋的继续南下,也为了寻找合适的契机,搅乱局势。

这仅是一些大体上的描述。

赵匡胤的初衷和目标并不是为了灭一国或几国。而是相继在李筠叛乱和北汉的入侵当中,将藩镇割据,拥兵自重渐渐挪到了首要的位置。

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老问题,五代中的兵精将广的藩镇势力以及藩镇倚仗的牙兵牙将又多骄横不法,危害一方,使得朝廷的威望一再受挫,相比较对峙的契丹,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才是心腹大患。

这在后周世宗攻伐南唐时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而周世宗在第一次攻打南唐江北之地失败后,撤军。就着手大力整顿,抽调各军之中的青壮年,遣散老弱残兵。

赵匡胤在北宋初年未采取直接进攻契丹的做法,就是一直将威胁皇权的藩镇及高级将领当做最大的威胁,契丹次之。

而此时契丹内部发生的政治争斗还在延续,“睡王”的在位及他的不进取,成为北宋调整内部的契机。

所以,北宋初年契丹和北宋都在调整各自的“精神状态”。

处于一个相对平和的蜕变期。

偶尔爆发的战争,只是检验和测试对方“精神状态”是否达到了威胁自己的存在。

契丹人,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今蒙古国及中国东北地区,采取半农半牧生活,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但受到通古斯语族的强烈影响。契丹人的风俗习惯与汉人不同。契丹人髡发,服装通常为长袍左衽,圆领窄袖,裤脚放靴筒内。契丹人住所为毡帐,皇帝的御帐称为捺钵。辽国契丹人只有皇族帐和后族帐的人才有姓,两帐之外的其他契丹人是没有姓的。契丹人大多融入其他中国北方的民族,如女真族、蒙古族等,还有一部分发展成当今的达斡尔族,和云南的一个叫做“本人”的群体。

6世纪前期,契丹族尚处在部落阶段,唐初形成部落联盟,曾臣服于漠北的突厥汗国。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契丹部落联盟背弃突厥,归附唐朝。契丹与唐朝之间,既有朝贡、入仕和贸易,也有战争和掳掠。公元906年契丹联盟可汗痕德堇可汗临终前遗命推选阿保机为汗。后来耶律阿保机在907年举行仪式登可汗位,915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

契丹是一个进取开放的民族,通过与中原及西方的密切交往,创造了具有特色的文化。契丹人采取因俗而治的政策,“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又仿汉制实行科举,制订成文法典。

北宋初年,辽支持北汉,成为宋北方边境上的威胁。九七九年和九八六年,辽两次大败宋军,在军事上取得对宋的优势。一零零四年,澶州和议规定,辽每年从宋取得大量银绢,而宋真宗要称辽的萧太后为叔母,并跟辽圣宗以兄弟相称。此后,宋在边境上开辟了市场,用茶叶,丝织品、麻布、糯、瓷器、图书、犀角、象牙、香料,换取辽的羊马骆驼和皮毛,从而发展了汉族跟契丹族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联系,也丰富了有关各族人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