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种姓制度(Caste System)源远流长,是印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种姓制度是对印度社会的分层和分类,人们被赋予了不同的社会和经济角色,根据出生家庭的种姓来判断个人的职业、地位、家族、婚姻、宗教、饮食等各方面的情形。种姓制度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分为四个大类(又被称为吠陀种姓),从上到下分别是婆罗门(Brahmins)、刹帝利(Kshatriyas)、贾婆(Vaishyas)和苏达拉(Sudras)。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被视为最下层的人群,被称为不可接触者或贱民(Dalits),也被称为“被污染的人”。
婆罗门是印度最高阶层的种姓,他们是印度教的祭司阶层,负责宗教仪式和儒家学问的传承。刹帝利是印度王族和武士阶层,主要从事军事和领导工作。贾婆是商人、农民和手工艺人阶层,占据了印度人口的大部分。苏达拉是最低阶层,包括工人、服务人员和农民等。在传统的种姓制度中,各个层次之间是不能通婚的,也不能将自己的社会阶层提高或降低。
虽然印度于1947年宣布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实际上种姓观念依然广泛存在,并影响着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职业歧视、教育机会差异、宗教歧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