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习俗有:祭月、婚育、乞巧、接露水、香桥会等。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
七夕节的主要习俗是乞巧活动。包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守夜许愿、曝书、晒衣等风俗。[1]在食俗上有吃巧果、食巧饭等风俗。[2]
七夕节不仅包括家庭伦理、夫妻忠贞、乞巧、祈福、成人礼的内容,还有关爱生命、保护弱势群体等诸多关爱社会的内容,有丰富的文化元素、积极的价值观取向。[4]七夕节传播到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对这些国家的民俗产生深刻的影响。[1] 2006年5月,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008年,西和乞巧节民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6]2011年,石塘七夕习俗、天河乞巧习俗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