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琴待月》一诗,表达对古琴的喜爱以及知音难觅思想感情。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其中白居易提及琴的诗词便有116篇。原文:《对琴待月》
唐.白居易竹院新晴夜,松窗未卧时。共琴为老伴,与月有秋期。
玉轸临风久,金波出雾迟。
幽音待清景,唯是我心知。译文:竹院新晴夜,松窗不睡觉时。共同琴为老伴,与月亮有秋期。
玉轸迎风了很久,金波上出现雾慢。
幽音等待清晨景色,只有这样我的心知道。扩展资料:《对琴待月》首颔颈联都在描写诗人的现实生活。尾联说“唯是我心知”,是说只有我懂琴音的表达,反说无人能懂他的心思。
白居易他喜欢听琴,他喜欢看琴,他喜欢弹琴,他为古琴写过很多诗歌,他为古琴感到叹息,他为古琴发出由衷的心声。
在唐代,由于国力的强盛,北方、西域很多地方都成了大唐的领土,民族的大融合也带来了西域的音乐,一时间,羯鼓、琵琶、羌笛等纷纷涌入世人的视线,因为新奇,所以很快被人们传播,上至皇亲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皇宫内外,大街小巷都是西域乐器的声音。
这对于古琴来说可谓是一场灾难,原本高深雅致的琴音,渐渐不被人喜爱,弹的人越来越少。
让古琴成为当时的“小众”音乐,对此,白居易很是感慨,觉得知己难遇,写下著名的《对琴待月》,为自己遭遇感到悲愤,为知己难遇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