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最后是迁移到了粟特国还是奄蔡国 阿兰聊国

北匈奴最后是迁移到了粟特国还是奄蔡国 阿兰聊国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3-06-24 14:06:55

北匈奴最后是迁移到了粟特国还是奄蔡国 阿兰聊国

一、北匈奴的西迁之路的整体情况

(一)北匈奴的迁徙时间

北匈奴大约是在公元91年开始离开漠北单于庭,向西迁徙,之所以选择向西迁徙,也是因为匈奴以西多为西域小国,对匈奴而言相对较为弱小,适合征战。到欧洲历史记载,大约在公元四世纪七十年代,匈奴或者说匈人开始出现在东欧。由此可知,北匈奴迁徙时间大约持续了有280多年的漫长历史。

(二)北匈奴的迁徙途径

根据历史记载,北匈奴应该是先后抵达悦般国、康居国、粟特国、阿兰国等地区:

比如:

《北史·西域传》: 悦般国在乌孙西北, 去代一万九百三十里。其先匈奴北单于之部落也。为汉车骑将军窦宪所逐, 北单于度金微山, 西走康居, 其赢弱不能去者, 住龟兹北, 地广方数千里, 众可二十余万, 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

这说明了北匈奴西迁的部分路径,即漠北单于庭到悦般国,再到康居国。

至于为什么从康居到栗特,我认为主要是北匈奴面临了强大的外敌,一是鲜卑的崛起,威慑了北匈奴单于;二是康居国的位置距离大月氏非常近,但是大月氏已经占领了位于阿姆河流域的大夏,这可是贵霜王朝的前身,不可谓不强大。

《后汉书·鲜卑传》:南抄缘边, 北拒丁零, 东却夫余, 西击乌孙, 尽据匈奴故地。

北匈奴在外敌的压力下,被迫离开了康居,前往并征服了粟特国。这说明了北匈奴西迁的部分路径,即康居国✈栗特国。

《后汉书·西域传》:粟特国, 在葱岭之西, 古之奄蔡, 一名温那沙, 居于大泽, 在康居西北, 去代一万六千里。先是, 匈奴杀其王而有其国, 至王忽倪已, 三世矣。

后来,匈奴又从栗特国迁徙到了阿兰,不过阿兰因为距离当时的中国太远,所以对匈奴在此地的情况其实并不清楚。但是有趣的是,西方的历史学家阿密阿那斯记载了这个事情:

《历史》:匈人从顿河以东向阿兰人展开进攻, 阿兰人对匈人予以坚强的抵抗, 两军大战于顿河上。阿兰人以战车为主力, 敌不过勇猛突驰的匈人骑兵。结果大败, 国王被杀, 国被征服。一部分阿兰人逃散各地, 但大部分阿兰人都被匈人接受为“ 同盟者” 。阿兰武士被吸收到匈人的队伍中去, 成为匈人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匈奴先后以这些地区为据点,并各生活了几十年,最终到达了东欧。至于为什么到东欧后不再继续西迁,应该是当时欧洲对北匈奴而言,实在是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且水草丰富,不太需要迁徙了。

二、北匈奴纵横欧洲之旅

需要说明的是,这部分的历史主要是西方的史书上多有记载,中国历史上由于与欧洲相距甚远,多为零星记载,无法窥探当时北匈奴的情况。

在这之前,还要说明下西方历史所记载的多为匈人,尽管有人会说那怎么能说是北匈奴呢?这里我简要解释下。因为匈人在西方记载中,就明显与欧洲的土著欧罗巴人明显不同,且从匈人出现的时间看也与北匈奴能比较明显挂钩上。这里举个论据:

据阿密阿那斯的《历史》记载:阿兰人都是身躯高大, 仪容俊美, 匈人则是形态丑陋, 面貌粗野。

而且当时罗马人对匈人的记载主要有以下几点外观上的描写:一是身材较欧洲人略矮;二是双目较小、鼻子较扁、胡须稀疏。这就明显不是欧罗巴人的人种。

(一)征服东哥特国、占领西哥特国领土

东哥特国其实是一个日耳曼民族的国家政权,位于黑海北岸。匈奴人大概是在公元374年开始进攻东哥特国,从兵力上看,主要是匈奴人和臣服于他们的阿兰人。据阿密阿那斯的《历史》记载,当时东哥特国王室亥尔曼听闻匈奴人来袭,急忙组织起部队抵抗,可是没想到原先臣服于东哥特的部落趁机反叛,搞得内忧外患,最终失败。后来继任国王依然兵败,只好于475年投降。

此外,匈奴人还进军了西哥特国,谁曾想西哥特国居然直接不抵抗,逃亡罗马帝国境内,最终匈奴人将西哥特国纳入领地中。很快,匈奴人又以闪电速度征服了那些零散的北部的日耳曼部落,统一了匈牙利平原。

(二)进攻东罗马帝国,逼迫纳贡

约莫在公元395年,匈奴人开始全面进攻东罗马帝国位于西亚的各个行省。匈奴人攻下并掠夺了色雷斯,又在400年再次来造访,搞得罗马人苦不堪言。匈奴人这样一连搞了有二三十年,终于东罗马帝国铁了心要交保护费了,直接在公元431年与匈奴人签订了条约,约定向匈奴每年交纳黄金350磅,后又于435年提高到700磅。

不过,匈奴人可不满足于每年固定收入,于443年,兵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逼得东罗马帝国又交了一笔保护费,共计6000磅黄金和每年2000磅黄金。

当时,除直接受匈奴统治的民族以外, 各日耳曼和其他小部落都臣服于匈奴, 是当时欧洲的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到公元450年,阿提拉独占大权,此时匈奴帝国疆域达到了:

《罗马帝国衰亡史》:东起咸海, 西至大西洋岸, 北至波罗的海, 南至多瑙河

三、分崩离析

如前所述,匈奴人基本还是延续了先前的组织形式,匈奴帝国也只是个政治、军事的部落联合,之前的联系有别于传统国家。这就导致了公元453年阿提拉死亡后,继承人能力不足导致各个臣服部落纷纷独立。这些部落联合起来,在诺都河岸打败了匈奴人,杀了匈奴人三万多。匈奴残部中的一支则逃亡到了多瑙河下游,在匈牙利这个地方定居,另一支则逃到了西徐亚以东,但去向后来不为所知。

匈奴帝国宣告瓦解。

四、结论

匈奴人从未灭绝,尽管汉朝时期给予了其致命打击,但其战斗力仍然惊人,在经过上百年的西迁到达欧洲后,在很短的时间内横扫了欧洲,可谓所向披靡。不过其落后的组织形式及野蛮的征服方式导致匈奴人所建立的国家特别容易因最高权力人的变更而分崩离析。在分崩离析后,匈奴人依然留有后裔在匈牙利等地,又有部分融合于华夏多民族中。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