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在古代的意思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平安,安定:表示生活在平安、稳定的环境中。例如,《书·洪范》中的“三日康宁”。
2. 宁静,平静:指心情、环境等方面的安静平和。例如,《礼记·月令》中的“身欲宁”。
3. 情愿,愿意:表示某个人愿意做某件事。例如,《论语·为政》中的“宁死不屈”。
4. 岂,难道:表示疑问、反问的语气词。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宁不知其然乎”。
5. 语助词,无实际意义:在古文中,宁有时用作语助词,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宁为太平犬,莫做乱世人”。
6. 贮藏,积聚:表示收集、保存物品。例如,《周礼·天官·司裘》中的“辨积物也”。
7. 久立,同伫:表示长时间地站立。例如,《诗经·鄘风·蓼莪》中的“维云静静,维时宁宁”。
8. 大门与屏风之间:古代宁字还有“门侧”的意思,指大门与屏风之间的位置。例如,《仪礼·觐礼》中的“归宁乃邦”。
总之,宁在古代的意思多种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用法来理解。
宁寍、宁níng(本作“寍”。从宀(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
后世假“宁”为“寍”,“宁”行而“寍”废。
今用“宁”字作“宁”简化字。
“宁”本读zhù,是“贮”的本字。
本义:安宁,平安)同本义寍,安也。
——《说文》。
经传皆以宁为之。
三日康宁。
——《书·洪范》惟若宁侯。
——《考工记·梓人》归宁乃邦。
——《仪礼·觐礼》身欲宁。
——《礼记·月令》鸡狗不得宁。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宁汝于斯。
——清·袁枚《祭妹文》幸宁心哉。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安定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平静;宁静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
——《西游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