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写的一封回信。
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他写给司马光的一封回信。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所以称他为司马谏议。北宋中期,面对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提出了以理财整军为主要内容的变法主张,得到了宋神宗赵琐的支持。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先后推行了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方田均税等新法。企图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某些特权,“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以富国强兵。新法的推行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激烈反对。熙宁三年二、三月间,司马光三次给王安石写信,“援朋友责善之义”,“反复劝之”。实际是对新法大肆攻击,目的是动摇王安石变法的决心。第一封信长达三千三百多字,王安石只回了一封礼节性的复信。司马光又写了第二封信,并要求答复,本文便是王安石收到司马光第二封信的复信,内容却是针对第一封信中对新法的攻击所作的驳斥。
所以本文形式是书信,内容上却是一篇驳论文。全文分五个自然段。第一段说明写信的缘由,指出与司马光分歧的原因和实质。这一段除开头一般的书信格式和套语外,包括两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分别解释了为什么收到第一封信后没有具体答辩和现在为什么又要答辩。信开头首先管定两人“相处友好之日久”,接着便指出个人交游深厚养不代表政治主张相同,因为政治主张不同,所以议论起问题来意见往往不一致。这就说明双方的矛盾是由于政治上的分歧,不是因为个人恩怨,既然在政治主张上有根本不同,企图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对方,其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既然如此,便不想多费口舌,浪费笔墨,希图得到对方的谅解。这便是作者第一次只礼节性地写了一封回信的原因。那么为什么如今又写了这封信以作答辩呢?这是又想到司马光对待自己很好,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草率了事,所以现在谈明原因,希望得到对方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