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之所以最先将都城迁到大都,是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1.
大都地理位置较为优越。 大都是一个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的地区,正如范镇之在《幽州赋》中记载:“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首先大都地处于华北平原的北部地区,在大都的三面都是环山的。由于北方的塞外地区一直存在着许多的游牧民族,他们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需要,经常性的对于我国的北方地区进行侵略进攻,使得我国北部地区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侵扰。 而大都地区能够凭借三面环山的优势,以崇山峻岭作为天然的阻挡防线,从而将国家和边境的游牧民族分隔开来,保证国家的边境稳定。其次大都的南部地区又是以平原为主,如果要向南部地区进行进攻,可以直接通达,几乎没有山川等天险的阻碍,地形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可以说,大都是一个比较易守难攻的地区。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元朝的发展来说十分有利,因此元世祖忽必烈自然会选择迁都到大都。
2.
军事战略的需要。 大都的存在一开始就是为了建设成为一个军事要塞,用来作为边防来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侵略。而元朝本身就是由游牧民族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强大之后的元朝自然想要向南发展占领中原地区甚至是江南地区等地,而要进行南下,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大都这道北方的防线占领并控制。 元世祖忽必烈之所以在南下的过程中将大都选为迁都地址,同样有着自己的军事作战的思考。在常年的征战过程中,忽必烈清楚地看到了蒙古军队的势力强大,周边其它国家对于蒙古军队难以抵抗,这就更加的刺激了忽必烈统一全国的愿望。在忽必烈继承了汗位之后,蒙古国的版图已经包含了长江以北地区的大部分,只有长江以南的南方地区还在南宋的统治范围之内。南宋虽然统治的疆域较大,但是在实际的作战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南宋在对抗蒙古军队时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元朝统一南宋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在这种状况下,元世祖想要统一全国,就首先必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怎样更好的管理已经收复的金朝、西夏和宋朝的疆域,另一个则是如何更快地将南宋进行统一。要想同时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大都的选址无疑是最适合的。一方面大都距离金朝、西夏和宋朝的疆域较近,可以方便统治者就近安抚和管理这部分地区,另一方面大都也距离江南地区较近,且南部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军队南下作战。大都如此的军事战略的地位的优势,是元朝传统的统治中心的草原无法比拟的。
3.
忽必烈本人的统治需要。 忽必烈本人是一位比较推崇汉族文化的统治者,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对于忽必烈有着深刻的影响,宋濂在《元史》中记载:“可建国号曰大元,盖取易经大义乾元。”由此可见,元朝所建立的政权都是带有十分明显的汉族文化的特征的。 在忽必烈掌握全国的统治权的时候,他十分重视汉族的文人学士,并且重用了很大一批汉族人员,在国家之内也积极的推行一些汉族的法治思想。这一系列的汉化的做法,充分的体现出忽必烈想要统治中原,统治汉族的野心。因此忽必烈要想更好的统一全国,就将国都迁往距离中原的文化中心较近的大都,将国家的统治中心由蒙古转向了中原地区。 除了想要更好的统治中原地区之外,更好的稳固自己统治的政权,也是忽必烈迁都大都的重要一方面原因。虽然当时忽必烈继承了汗位,成为了蒙古国的统治者,但是忽必烈的汗位继承是与当时蒙古的传统不合的,因此他在蒙古地区的统治政权也并不稳固。 按照蒙古的传统,汗位的继承需要经过选举,并且选举的人员需要包含黄金家族中的人员。忽必烈在选举时,并没有这一部分人的选举,只是忽必烈的一部分亲信选举出来的,所以说忽必烈在蒙古的统治并不合法,在草原地区也有许多人觊觎他的汗位。忽必烈的主要支持力量在南方地区,进行迁都不仅能够避开北方草原对于他统治的威胁,还可以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支持力量,扩大自己的统治疆域。因此说,迁都大都是忽必烈进行稳固政权统治的必然需要。
首先,北京是当年托雷的领地治所。托雷是忽必烈的父亲,继承托雷的选择,对于忽必烈来说,意义重大。
其次,当时元朝统治的其他几个要地,比如上都、和林等地,都地处草原,无法建造超大规模的城市。忽必烈受汉文化的熏陶极深,更喜欢首都可以成为元朝最繁华的一座城市。而上都、和林等地,显然无法满足忽必烈的建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