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殿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的最显要位置,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古代建筑物。它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时称奉天殿,次年遭雷击焚毁。之后近300年间又多次重建,多次遭火毁。现在人们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年间(1695-1697年)重建的形制。
据史料记载,太和殿最后一次重建距今也超过了300年,期间只是每年 进行例行的除草、修瓦等保养,从未进行过大规模修缮。有记载的变化也只是在乾隆年间修过6根金柱、袁世凯时期将门额匾上的满文刮掉、1959年在维修中部分彩画未完全忠实原状。也就是说,除了上述情况,现在的太和殿基本保持了康熙时代的原状。
故宫博物院运用传统的徒手测绘、现代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木材腐朽勘查技术对太和殿的保存现状进行了认真全面细致的观测分析后,把维修工程的性质定为“现状保护维修”。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汉族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太和殿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上承重檐庑殿顶,下坐3层汉白玉台阶,采用金龙和玺彩画,屋顶仙人走兽多达11件,开间11间,均采用最高形制。为中国现存最大木构架建筑之一,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为乾隆皇帝的御笔,现存的牌匾为复制品。原件在袁世凯称帝时被换下,已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