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鳐共有6种,其中3种比较常见,分别是大齿锯鳐、小齿锯鳐、尖齿锯鳐。
尖齿锯鳐分布在中国南海和东海南部,也见于红海、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尖齿锯鳐行动滞缓,常潜伏在泥沙上,摄食泥沙中的甲壳类或其他无脊椎动物。锯鳐的身体延长而平扁,头为三角形,牙细小而多平扁光滑,铺石状排列。
尖齿锯鳐的背面稍圆凸,腹面平坦,尾部宽大向后逐渐变得细小,尾鳍宽短,背鳍2个,无硬棘,胸鳍很大,上下叶都很发达。它的背面暗褐色,腹面白色,体背面肩上、胸鳍和腹鳍前缘有一浅色横条。身体光滑,有的具有稀疏的细鳞。尖齿锯鳐的吻平扁而延长,呈剑状突出,具3~4钙化软骨,边缘具坚大吻齿。
小齿锯鳐常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尼西亚、大洋洲东北部,小齿锯鳐也具有剑状的吻端,与其他锯鳐的区别是小齿锯鳐的吻齿有17~22对,第一背鳍起点前于腹鳍起点,尾鳍下叶前部三角形突出。小齿锯鳐的数量如今也非常稀少,是一种濒危生物。
锯鳐一共分为7种,其中体型最大的莫过于绿锯鳐。绿锯鳐(学名:Pristis zijsron)是锯鳐科、锯鳐属鱼类。绿锯鳐身体长达7米,它们的额锯严格说应该是它们的喙,仅喙就有1.5米长,上面不仅布满利齿,还配备了2000多个感应器。它看起来很像鲨鱼,但实际上是鳐鱼的一种,鳐鱼算是鲨鱼的近亲,可以形象的比喻成压扁的鲨鱼,在1亿8千万年之前它们还是一家鱼。
绿锯鳐栖息于海洋、河口和淡水中,通常更喜欢位于河口以外的沙子和泥浆基质。绿锯鳐会左右摆动它们的喙,将无脊椎动物从基质中驱逐出来,并用喙击晕它们,也会捕食包括小型鱼类、鱿鱼以及螃蟹和虾等甲壳类动物作为“小点心”,因为绿锯鳐凶残的性格,大鱼才是它们挑战的对象。
不同于鲨鱼的那种凶狠的撕咬,绿锯鳐的嘴巴扁扁的藏在喙的下面,并不能做出那种张开血盆大口就开咬的凶猛动作,但这些小问题一点不妨碍绿锯鳐成为捕食能力非常强的鱼类。它们身形矫健灵敏,巨大的喙边缘布满坚硬的尖刺,每秒可以发动数次横向攻击,可以瞬间切割猎物的皮肉,甚至可以将巨大的猎物切割成小块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