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从成语故事“一毛不拔”中,我得到了深深的感悟:
墨子,名翟,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
差不多与墨子同一时期,有一位叫杨朱的哲学家,反对墨子的“兼爱”,主张”贵生”“重已”,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自己对他人的侵夺。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离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离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
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论:“杨子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
一毛不拔比喻非常自私悭吝的人。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是:要建立起价值的观念、服务的观念、利人的观念、给人方便的观念。
自己要积极从事一些奉献的工作,不能做拔一毛而利天下,我不为也的那种人。
我们可以讲好话,可以用金钱布施,可以为人服务,能对自己的所有物能舍得,能舍才能得;如果人平日一毛不拔,却要想得到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要肯播种,只要肯耕耘,就会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