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法上,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寓主观于客观描写。整篇诗都是客观的描写,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是通过所描写的情节和场面表现出来的。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把“吏呼”、“妇啼”相对照,勾画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把诗人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态度鲜明地体现了出来;
(二)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以实(老妇的答话)托虚(差吏的横暴),既使得这一家的不幸得到集中强烈地表达,增强了感染力,又把差吏的态度作了丰富的暗示,使其狰狞的面目尽显,诗歌也显得含蓄凝练。
(三)细节描写的运用,如“老翁逾墙走”就表现了由于战乱和官府经常抓人而造成了人民夜不安寝的情形;“出入无完裙”,则表现了人民生活的极端贫困,都很真实生动
《石壕吏》一诗因用语精当、构思奇巧、字字情深、句句感人而流传得最广。
一、用语精当、构思奇巧
“暮投”二字领首,充满了里乱的气息,连行人心中也是惴惴不安的。以诗人当时的身份和名望,即使无官府接待,至少也可以寄宿于驿站,其所以暮投荒村,盖因途中骚乱,致使诗人无处可依,不得不如此。
“有吏夜捉人”的“夜”,不但点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已由“暮”进入“夜”,而且还
暗示白天百姓逃避,难于捉到,官吏们只能在夜里趁人不备的方式捉人去服兵役,
可见百姓处境之艰难凶险,官吏的手段之狠毒。并且诗人在这里用“捉”而不用“征兵”、“点兵”等词语,暗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与残暴,且“捉人”二字直插主题,成为全篇的诗眼,可见诗人选材之典型、用语之精当、构思之奇巧。
二、字字情深、句句感人
“老翁逾墙走”一句,官吏捉人,竞逼得老翁翻墙逃遁,足见壮丁已经捉完,连老翁也在被捉之列,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之深。再说老翁听到官吏入村捉人的消息,就逾墙而走,足见官吏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他们的凶暴,不仅使人望而生畏,而且使人闻风而逃,再现了当时社会民不聊生竟达到如此地步。“吏呼一何怒”
,说明了官吏已经破门而入,大声咆哮,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刻画了官吏的凶恶面目,又表现了诗人对官吏的憎恨,且包含了诗人极大的无言之愤。“妇啼一何苦”
,是老妇人在官吏凶暴声势的威慑下,在逼迫要丁的情形下,她的悲苦已不是言语所能表达的了,因此只能听到悲苦的哭啼声。既写出老妇人的极度痛苦,也表达了诗人对老妇人的同情。“一何怒”与“一何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分别勾勒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凶恶与善良的形象,而且从中折射出诗人自己憎恨与同情的眼光。这里虽写声音,无语言,但千言万语却激荡于无言的声波之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