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联二句“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塑造了一个悠闲自得、骑马闲行的太守形象。
颔联颈联“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切合骑马夜归的主题,移步换景,圆转流畅,将湖边夜景囊括诗中:掠过万松成荫的青山,穿过明月当空的沙堤,越过跟着月亮移动的楼影,冲过大潮欲来的阵阵江风。
尾联写夜归官府,笙歌未散,蜡烛独红,一股寂寞悄然爬上心头。与“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白居易《宴散》)一样,于繁华之中同蕴冷清孤寂的味道。
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答】:(1)本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随后,诗人以“冷磷”、“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