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熊猫的基因所决定。
熊猫本是食肉的,由于野生熊猫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在有它的基因突变改变了饮食习性,所以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繁育的都改变不了喜欢吃竹子的习性。
因为大熊猫虽然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但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
1、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别名为猫熊、竹熊等,熊科大熊猫属动物,被誉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属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主要栖息地为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 大熊猫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大熊猫最初食肉,经过进化后主要吃竹子,但仍然划分为食肉目,发怒时危险性堪比其它熊种。野外大熊猫的寿命为18-20岁,圈养状态下可以超过30岁。
2、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头圆尾短,头躯长1200~1800mm,尾长100~120mm。体重80~120kg,最重可达180kg,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透褐,白中带黄。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
3、大熊猫栖于中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