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的建筑主要采用土木结构,木材只是用于支撑和加固。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木材作为建筑主体结构。而榫卯结构就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在汉代,榫卯结构已经成为主流的建筑技术。到了唐代,榫卯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性结构。宋代时期,榫卯结构达到了巅峰,不仅应用于建筑,还广泛应用于家具制作中。
1973年,距离宁波市区约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发现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人们称之河姆渡遗址,在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榫卯结构的木质构件。这些榫卯结构主要应用在河姆渡干栏式的房屋的建造上,有凸型方榫、圆榫、双层凸榫、燕尾榫以及企口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