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封邑延陵,开始了长达2500多年有准确纪年和确切地名的历史。
当时的延陵邑作为季札的采邑,具体区域很大,大约涵盖今常州市、无锡市、武进区、江阴市、丹阳市一带。《左传》中曾记载:“吴城邗沟通江淮”。史书上有记载:“在晋陵城内有邗沟”(今常州文笔塔附近)。邗沟系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所开凿,说明延陵在春秋时期就已形成城垣。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称毗陵县。
三国时吴大帝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实行屯田,辖毗陵、武进(今镇江丹徒区)、云阳(今镇江丹阳市)3县农事。
西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废屯田典农校尉,改置毗陵郡,郡治所在丹徒有27年,后回到毗陵。毗陵郡统辖毗陵、丹徒、曲阿(今丹阳市)、武进(今常州武进区)、延陵(析丹阳延陵乡今金坛、丹阳、句容一带)、暨阳(今江阴市)、无锡(今无锡市)7县。自此至清代,常州均为郡、州、路、府所在地。
但此时的丹阳之延陵已不是春秋时期季子采邑地的延陵,两者相隔800余年,更不是秦汉时期延陵县域的概念,两者也相差有400余年。
春秋时期的延陵范围大致包括今常州城、今武进区、今丹阳市、今丹陡区、今江阴市、今无锡市一带,存在时间长达345年。据明永乐《常州府志》明确记载:“常州,古延陵地也,吴季子所封之地。至西汉为毗陵,又至东晋为晋陵,宋齐因之。隋平陈,废晋陵为常州,唐因之。或曰:晋陵郡自晋武帝太康二年分曲阿为延陵,至隋徙治丹徒,唐武德三年徏延陵还治故县,今润之延陵镇是也。曲阿延陵有季子庙,非古之延陵。古之延陵在今晋陵县。”
晋朝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因避晋朝东海郡王世子司马毗的名讳,改称晋陵郡(常州历史上,既设晋陵县,又设晋陵郡,两者是从属关系)。晋陵郡治分别在丹徒、京口、晋陵(今常州)三地设立,来来回回设在现镇江境内有百年之久,直至晋安帝义熙九年(公元413年),治所又回到晋陵(今常州),郡治设在内子城状元坊(今常州大观路附近)。
晋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把原北方郡望的名号迁徒到晋陵改称南兰陵郡。诞生了齐朝和梁朝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武帝萧衍。梁武帝登基(公元502年),将武进县改名兰陵县,为南兰陵郡治所,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置。
隋朝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天下废郡设州,以州统县。古代常州曾有过延陵、毗陵、毗坛、晋陵、长春、尝州名称,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开始有常州这一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