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史中,官方对于黄巢的评价以“巢贼”、“巨寇”、“盗匪”、“亹茸微人,萑蒲贱类”等贬义词为代表。但是在民间,口径却并不统一,犹以施耐庵老先生的“他时若逐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为代表
那么黄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后人会对他有如此大的争议呢?那就要看他做过的一些事情了
作为抛物线顶端的黄巢,率领着起义军打破了晚唐死气沉沉的黑暗平衡,推翻了晚唐的统治。打破了窒息民族活力的桎梏,为新时代的来临开启了第一扇大门。而且还灭了为祸数百年的门阀士族这个祸害,给科举制的推行大大减小了阻力。要知道,在当时科举制的推行是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抗,因为在科举制前面的推举制能保证权力一直掌握在贵族的手里。科举制的推行无疑是打开了一条下层人民通往上层社会的道路,寒门学子也可以从贵族手中争取利益,分配到平民手中。同时也大大减减缓王朝的腐败速度。在这个方面,黄巢无疑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巢起义
而作为抛物线最低点的黄巢,也是做出了一些极其残忍的事情。在他第一次攻进长安城的时候,下令士兵对城中百姓大肆屠杀,鸡犬不留,致使长安城内血流成河。而在他第二次攻入长安城的时候,虽没有下屠杀令,却命令士兵自己去找吃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老百姓根本没有吃的,所以士兵只能吃了城内的百姓,以人肉充饥。于是当时长安城内流传着一句歇后语,黄巢杀人百万———劫数难逃。而且还有很重要一点,就是黄巢军的大部分暴行都是在他败局已定的时候的疯狂之举。在他事业的黄金期,可是秋毫未犯。这也侧面说明,黄巢是一个心智不太稳定的领导者。而最后黄巢是由外甥砍下了头颅所杀,这也给他的负面形象添上了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