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中国四大名绣蜀绣,传统戏曲川剧,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绵竹木板年画,古蔺花灯,姜放刺绣,豆瓣传统制作技艺,羌年,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等。
蜀绣、川剧、四川竹琴、川江号子、绵竹木版年画等。
1、蜀绣
蜀绣又名“川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在丝绸或其他织物上采用蚕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的中国传统工艺。2019年11月,蜀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
2、川剧
川剧,俗称川戏,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川渝云贵四省市的汉族地区,是融汇高腔、昆曲、胡琴(即皮黄)、弹戏(即梆子)和四川民间灯戏五种声腔艺术而成的传统剧种。2006年5月20日,川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因采用竹制的竹筒和简板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民间又称为“打道筒”、“唱道筒”、“打尺乓乓”,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2008年6月7日,四川竹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是起源于四川、重庆一带的传统音乐,是川江船工们为统一动作和节奏,由号工领唱,众船工帮腔、合唱的一种一领众和式的民间歌唱形式。2006年5月20日,川江号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绵竹木版年画
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省德阳市民间传统美术,与剑南春酒、赵坡茶并称绵竹三绝。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2006年5月20日,绵竹木版年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