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蜀素帖》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于元祐三年(1088年)创作的行书绢本墨迹书法作品,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蜀素帖》为作者在蜀素上书其所作各体诗八首而成,其作品内容即为当时的游记和送行之作。其艺术风格则以和谐变化为准则,天真自然为旨归,通体笔法跳荡精致、结体变化多端、笔势沉着痛快。
《蜀素帖》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是“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人称“天下第八行书”。
米芾最巅峰的一部作品,被誉为“中华第一美帖”,影响后世900年
众所周知,书法的形式构成分为三个要素:笔法、字法和章法。
元代大书法家赵子昂曾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笔法历代是书法练习中最神秘、最难掌握的地方,若能得到古人笔法或者名家笔法的传承,必然会受益匪浅。
米芾《蜀素帖》
今天呢,为大家介绍的作品就是素有“天下第一美帖”、“天下第八大行书”之称的《蜀素帖》,出自“宋四家”之一的米芾。
米芾的《蜀素帖》,可以说是他最巅峰的一部作品,用笔多样,颇有晋人之风,在笔法上保留了王献之的特色。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兼具实用性和审美性。自古便有说法“楷如立,行如行,草如奔”,而米芾在《蜀素帖》采用行书形式书写,书风沉着痛快,节奏感突出,展现出深厚的功力和素养。
其笔法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
1、在笔画起止形态上,皆是连贯相通的。
正如下方之字“我”,除了第一笔是独立的,之后的每一笔起笔处都承势接笔,顺势而行,结笔处又带出下一个字的第一笔。
字于字之间都相互连贯,每一笔画都头尾开放,呼应上下。
因此在该帖中,就算是同一个字,在不同为之都会有不同的写法。
2、行笔快慢的变化不同。
《蜀素帖》中的连笔较多,行笔的快慢能清楚地感觉出来,一篇的好的行书作品,不能通篇慢连,也不可通篇快连,唯有快慢结合,才能彰显活力。
正如《蜀素帖》中的这几个字:“慎勿语”、“路不拾”中,前两个字是快写,后一个字是慢写,尽显节奏感。
快与慢是相对而生的,刘熙载在》书概中提到这样一句话: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
米芾的《蜀素帖》历来被认为行书练习的绝佳发帖,流传后世900年,堪称性书中极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