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1.
对现代世界的发展痼疾具有独特的救治作用。
2.对世界未来发展的启迪作用。
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的意义:
1.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的结合。
2.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结合。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的价值观、人生观变得更加多样化,亟需在多元之中立主导,多样之中求统一。这就需要确立国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就会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扩展资料:
文化发展不能止于传承。创新和传承既非对立,也不能割裂。创新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手段。事实上,中华文化的继承过程便是创新过程。
以戏曲为例,如果没有元杂剧、昆曲,就不会有明清以后的京剧。彼时,京剧是对过去诸多地方剧种的融合和创新;今日再看,京剧又成了传统文化。因对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要想真正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创新就是手段之一。
对于传统文化,既要忠实地继承,也要根据时代变化,顺应当下的社会需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画大师齐白石曾说,学画要 “寻门而入”,然后再“破门而出”。
门,就是门派、传统,是过去形成的规矩,不走门就难成正统;但只有离开门派,才能创立自己。如果没有创新,就只是“寻门而入”,而未能“破门而出”。齐白石还有一句话是“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即一味模仿,不懂创新,定会没有出路。
创新离不开时代要素。当下社会,审美趣味、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艺术样式也需要结合时代变化,呼应时代需求。例如,随着声光电等现代科技对艺术的影响越来越大,艺术展现的物理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小剧场越来越多等。社会的发展呼吁具有时代感的创新。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
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国
正在现代化,虽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行为和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重大
的变化,中国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转换和发展,但是这种转换和发展本身就是从
传统开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本身具备文化科学价值。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在历史性意义上,中
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
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从先辈传承
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
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
每个中国人的血脉中,制约着今日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
佛家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中华民族各种思想文化的总和,包括了各种观念形
态和物质形态的文化。
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
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
“
礼
”
。所谓的
“
礼
”
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
《论语
·
子路》中孔子说: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
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在孔子思想里,
“
礼
”
是与
“
德政
”
相结合的。
在《为政》中说: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另一重要内容即是
“
仁
”
。如《论语》中
的
“
克己复礼为仁
”
、
“
仁者爱人
”
。
“
仁
”
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
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
“
仁
”
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
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
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
体系的终极依据,
“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但另一方
面,他也表现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
2
/
3
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
“
不怨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
乎!
”
(《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
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
“
生而知之
”
。真正精华的是关于学习的问题,孔子
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巩固所掌握所学
的知识要
“
学而时习之
”
(《学而》)
“
温故而知新
”
(《为政》)。他还主张学与
思并重,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为政》)还有就是其的
“
执两用
中的中庸之道
”
,他在称赞舜
“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
。子思,名
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
“
诚
”
为核心的人生
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
“
性善
”
和
“
仁政
”
说。仁政里的
“
民为
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
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
气即
“
大丈夫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荀
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
“
性恶论
”
,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
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
了
“
天人感应
”
说,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
“
三纲
”
、
“
五常
”
的道德观
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提出
“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
。他所提出的这个思
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朱熹,
字元晦,南宋徽州人。他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理学系统。首先是
“
理本气末
”
的理本体论。
“
形而上者,无形无影是此理。形而下者,有情有状是此器。
”
其
次,是
“
格物穷理
”
的认识论,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过具体的
物。他在知行关系上主张力行致知,
“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还
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
“
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
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
”
朱熹特别强调
“
天理人欲之辨
”
,认为人性有两
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义礼智的天命之性,这是天理,即孟子所谓性善;另一
方面,人又具有饮食男女的气质之性,这是人欲,即荀子所谓性恶。二者是对
立冲突的,主张
“
革欲复理
”
。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
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
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
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
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
3
/
3
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
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
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