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日战争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反日游击队阶段(1933年5月之前)、东北人民革命军阶段(1933年5月至1936年2月)和东北抗日联军阶段(1936年2月至1945年)。
为巩固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略要地,日军加紧对抗日联军进行军事讨伐、政治诱降和经济封锁,并推行各户互相监视、互相告发的保甲连坐手段,隔离抗日联军与群众的联系,破坏抗日联军的生存条件。
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异常艰难的情况下,独立奋战在长白山和黑龙江之间,战斗数万次,给日本关东军和伪满军以有力的打击。从1931到1945年苏联出兵前,日军在东北共死伤约17万人,伪军死伤5万多人。
1936年至1937年,是东北抗日联军迅速发展的年代。到1937年七七事变时,已建成11个军,达30000余人。
并开辟了东南满、吉东和北满3大游击区,抗联各军在辽、吉、黑广阔的原野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威胁着日伪统治,牵制了日伪军近40万的主力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1945年9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成立。1945年10月20日,周保中、崔石泉(崔庸健、朝鲜国籍)等同志向东北局移交了组织关系,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完成了历史使命即行撤销。
194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抗联与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合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周保中任副总司令。1946年1月,又改称为东北民主联军。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