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大街的历史传说(鼓楼的真实传说)

鼓楼大街的历史传说(鼓楼的真实传说)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6-18 06:57:48

鼓楼大街的历史传说

历史渊源

鼓楼位于北京城中轴线的地安门外大街北端,为古代城市的报时台。清代划每夜为五节,每节为两小时,晚7时至9时(戌时)曰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9时至11时(亥时)曰二更;11时至此次01时(子时)曰三更;1时至3时(丑时)曰四更;3时至5时(寅)曰五更;五时(申末卯初)曰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

北京鼓楼

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108响。元代鼓楼在大都中心,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永乐十八年营建北京,重建钟鼓楼。

史料记载

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师时,钟鼓楼上文物遭到了破坏,建筑幸免于毁。民国年间钟鼓楼对外开放,民国十三年(1924年)将鼓楼改为明耻楼,第二年复改为齐政楼。

北京鼓楼

1957年钟鼓楼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政府拨款重修钟鼓楼,1987年和1988年鼓楼和钟楼相继开放,随后作为展览功能的文物建筑得到了保护和利用。1996年,钟鼓楼[2]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的传说:

传说钟楼原有一口铁钟,但声音不够洪亮,于是皇帝下令召集天下工匠来铸钟。要铸一口铜钟,可是3年过去,铜钟仍然没能铸好。皇帝发怒了,斩了监铸的太监,并限令80天内铸好大钟,否则就把全体工匠处斩。负责铸钟的师傅名叫华严,是当时有名的铜匠。

为了铸造这口大钟,他是耗尽了心血,可是铜钟体积太大,难度太高,怎么也铸不好。眼看限期将至,华师傅念叨着:“是不是缺什么东西呢?”华严的女儿华仙过来了。华仙母亲早丧,小姑娘聪明伶俐,跟父亲学会了不少铜匠活儿。大家都夸老铜匠养了个好闺女。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