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秦国有三大主力,第一主力在长城一线,由蒙恬,扶苏带领,这支主力抵抗匈奴,所以不能动,第二主力由赵佗带领驻扎岭南,秦末战乱自立为王,第三主力在关中,有章邯率领,章邯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危在旦夕,却无人来救。
项羽和刘邦兵分两路,项羽军力量强大,直去邯郸解救赵国,刘邦做佯攻去攻打关中。
刘邦力量弱小,项羽认为刘邦一时半会还攻不下关中,在楚怀王面前,项羽和刘邦约定谁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幸运的攻破了蓝田关进入关中,把住函谷关不许人进出,想在关中称王,张良劝他不要这样做,项羽解救赵国后去函谷关,没想到刘邦已经占领了,又听刘邦军的叛徒曹无伤说刘邦进入秦国宫殿,想称王,与项羽对抗,谋士范增说刘邦这人不除必有后患,于是就有了鸿门宴。
想必熟悉楚汉争霸这段历史的人们都会对鸿门宴津津乐道,这场由西楚霸王项羽做东,沛公刘邦赴宴的宴会由于扣人心弦的情节和紧张激烈的交锋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宴”。鸿门宴的过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场宴会因何而起?又是谁的一句话最终引发了鸿门宴呢?
当时楚汉争霸进行到了关键阶段,刘邦先于项羽攻下秦朝都城咸阳,并领兵10万驻军霸上,项羽则领兵40万驻军新丰鸿门。以当时双方的实力对比,项羽显然占据着有利形势。而摄于项羽的军威,刘邦在攻下咸阳城后约法三章,并没有做出破坏军纪的行为。
楚汉争霸
就在此时,点燃鸿门宴导火索的人物登场了,他就是刘邦账下的左司马——曹无伤。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曹无伤作为刘邦的属下,在自己的主公决定会见项羽前,竟派人向项羽传话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任用子婴为丞相,把珍宝财物收归己有。《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项羽听后大怒,准备犒赏士兵,讨伐刘邦。
如果按照事态的正常发展,楚汉之间的一场大战即将开打,而此时以刘邦的势力想要抵挡住项羽的进攻,难度是非常大的。还好此时项羽账下的项伯和张良素来交好,他向张良通报了项羽想要攻打刘邦的信息,而张良则帮助刘邦出谋划策,促成了鸿门宴来缓和紧张的局势。但要知道鸿门宴可不是一般的聚会,而是充满了凶险与危机,应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回头看来,造成刘邦这一被动局面的首罪之臣就是曹无伤。
那么我们怎么看待曹无伤的“告密”行为呢?他说出这一番话的动机又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曹无伤的举动是愚蠢的“无脑”行为,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代表。但是既然能在乱世做到刘邦帐下的左司马,想必他的智商也不会太差。那么怎么理解他的口无遮拦呢?难道是一时冲动没管住嘴吗?
其实要回答这个疑问,我们要从楚汉争霸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当时正值秦朝灭亡后的权力真空期,诸侯并起、天下大乱,今天的英雄豪杰说不定哪天就兵败身死,化作一抔黄土。因此作为乱世的臣子,学会根据时局的变化“择良木而栖”就变得尤为重要,当时的豪杰像韩信、英布、陈平等都是先后效力于项羽和刘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