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橱的说法来自于:
《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徐伦去后,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文几上只有笔砚,更无馀物。”
《宋史·吴时传》:“时敏於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立地书厨’。”
宋叶适《题端信师帖》:“淳熙初,都下禅讲尚多宿旧名人,师年少,操矛入室,援据古今,中其机要,咸相顾叹骇曰:‘信书厨,不可与争也!’”
《南齐书·陆澄传》:“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
唐·韦縠《序》:“余少博羣言,常所得志,虽秋萤之照不远,而雕虫之见自佳。古人云:自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也。又安可受诮於愚卤,取讥於书厨者哉?”
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倘只看书,便变成书厨,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也称作书匮。早在战国时期,架几案等简单的家具已经普遍使用,以其为雏形渐渐发展出书柜。
在古代,书籍以竹简为传播媒介时,人们常把竹简卷起,存放入就有防虫功能的专用木箱内;而对于最近要阅读的竹简,有人则将它们罗列在木质架子上。
红木家具 书柜
造纸术发明并普及之后,用纸做成的书被安排在木箱中或书架上。古代中国的书籍以细绳装订,书籍上并无可供注明书名的地方。因此书籍常被人们平行于水平面地摞在书架上。于是渐渐演变成书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