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介绍: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在中国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即便是在国外,因为孔子学院遍布五洲四海,孔子的知名度也是相当之高。不过,人们了解孔子更多的是通过一些文学作品,知道他是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但人都是多面的,孔子也是一样,如果深入了解研究的话,你也许会发现一些和你想象中不太一样的孔子,在孔子身上有很多的未解之谜。
孔子从政:
孔子婚后第二年生了儿子,因为毕竟是贵族出身,孔子在20岁的时候便开始在鲁国从政,刚开始做的是管理仓库的小官,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后来又担任管理牲畜的小吏,在他管理期间,牲畜增加了很多,又过了一段时间升任为主管工程建设的司空,孔子早期这段三连升的经历可谓是顺风顺水。
但是好景不长,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做了齐国高氏的家臣,想通过高氏来接近齐景公,因为在之前齐景公访问鲁国的时候,当时因为孔子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齐景公是专门会见过孔子,而且对孔子的言行也是比较认可的,所以现在孔子到齐国来投,齐景公有意让孔子担当重任,想把尼溪的田地封赏给孔子。此时齐国最重要的大臣就是晏婴,他对此是表示反对的,晏婴的意见是孔子主张用礼仪教化来治理国家,但当时所处的春秋时期已经礼崩乐坏,如果采用孔子的主张对齐国是没有好处的。(我认为晏婴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同时晏婴可能也存在一定的私心,担心孔子一旦得势会影响自己的地位),于是齐景公就开始冷落孔子,但还是给了孔子介于上卿和下卿之间的待遇,应该是有名无实的那种,地位很高但没有实际权力。不过没过多久,孔子听闻齐国大夫要加害他,求助齐景公无果,孔子只能离开齐国,重新回到鲁国。(我猜测这个事情很有可能还和晏婴有关,试问在齐国如果晏婴想管的事情我想一定可以搞定,但如果是晏婴乐于看到的事情,我想它也一定会发生)。孔子35岁去齐国,两年后37岁离开齐国,国外从政之路刚一开始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