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儿与少年)是王洛宾先生于1945年秋天在青海改编的一首青海民歌,从它问世以来,这首歌曲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最初,歌曲的名字叫《四季调》,后来又更名《四季歌舞》,最后演变成现在的《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是西北民歌,主要流传于青海,甘肃,宁夏及新疆。
《花儿与少年》描绘了青海高原春天的美丽及青年们像春天般美丽的爱情。花儿般的姑娘,踏着轻盈的舞步,唱着迎春之歌,来到画一般美丽的山野,她们的歌声吸引了英俊的少年。
1956年底,为了迎接全国专业音乐舞蹈会演,陕西歌舞团准备编排一部抒情歌舞。经过商议,陕西歌舞团的工作人员认为流行于西北地区的“花儿”最具代表性,于是,他们找到了当时就职于陕西歌舞团的朱仲禄。
当时,朱仲禄先生将流传于青海的民间小调《蓝桥会》《四季歌》《五更鼓》和其他一些‘花儿’曲令提供给了陕西歌舞团。这些小调和曲令成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的创作素材。他还将流传于河湟地区社火中的舞蹈动作表演给大家看,并确定了抒情歌舞《花儿与少年》的舞蹈动作、服饰和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