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谏逐客书全文主要内容分析)

谏逐客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谏逐客书全文主要内容分析)

首页维修大全综合更新时间:2025-07-01 09:28:49

谏逐客书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论证切中秦王急于统一天下的心理要害.

历史事实论据充分,事实胜于雄辩.

反复正反对比,纳客逐客利害昭彰.

排比对偶联翩,行文气势十分充沛

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在书中,他举出大量实例,说明秦国的强盛有赖于客卿的功劳。

有虞的百里奚、宋的蹇叔、晋的丕豹、公孙枝,戎的由余五人对秦穆公的贡献;有商鞅变法在孝公时的成就;有张仪的计策对惠王的帮助;有范睢对昭王成帝业的决定之举,内容详实,说理透辟。

之后,他又用了大量类比、比喻来说明逐客的不当。

他说,秦国宫殿中的宝物,如昆山玉、随和宝石、太阿剑、千里马等,哪一样是秦自己出产的?如果一定只用秦国产的东西,那大家的首饰、器皿都从哪里来?甚至后宫的美女从哪里来?就连大王每日所听的音乐,不也有很多都是外国的民歌吗? 在篇末,他指出,秦若想强盛,必须博采他国之长,包括宝物、美女,更要包括人才。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不产于秦的东西,有很多都是宝物;不产于秦的人才,也有很多对秦王忠心耿耿)其中,“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已成为被人千古传诵的名联佳句。

李斯这封辞采丰富、说服力强的信到了秦王案头,秦王读后,立即心悦诚服,下令收回逐客令。

从此各国人才都能在秦施展才华,使秦的事业生机勃勃。

尤其是李斯,更是被秦王大加赏识,他也不负众望,在秦王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过重大作用,后来还做了秦的丞相。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1 3dmx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