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杜甫于公元770年出生于巴州龙门县,因反对安禄山效忠仙佛冒死脱离家乡,后与李白和白居易成为唐代三大诗人。公元770年,杜甫因为长期劳累以及家庭不幸、烦恼等原因,身体渐渐虚弱下来,在家中病愈半年,最终病逝于长安市南岳庙门前附近的洛阳桥头,享年58岁。死后呈回乡安葬,年号改“贞观”为“龙泉二年”,以为纪念。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很受欢迎,至今仍然是古今中外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多少年来,杜甫给后人留下的最大疑惑是他的死因。文学、史学界针对杜甫的死因提出了五种死因:
1、 病死说 翻阅莫砺锋、童强著《杜甫传》,关于杜甫的死,书中写道:"冬天到了,诗人病倒了。病倒在行往衡阳的舟中。……一颗巨星就在这无限的孤独、寂寞中陨落了。"
二、赐死 此说最早出自于假冒唐朝李观的名义写的《杜拾遗补遗》。这种说法自提出后,后来历朝历代的学者对此说进行批驳,并明确指出此段文字中最大的问题,即文中提到唐玄宗在770年赐死杜甫,而唐玄宗死于宝应元年(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