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30岁
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用世的人,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行路难》即作于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创李白年龄43岁。因为李白701年出生,此诗写于744年。
《行路难·其一》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中亚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
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者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别朝廷而去。辞别朝廷后不久,作《行路难三首》,此即其一。《行路难》原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大都写世路艰难或离别悲伤一类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