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是一个长期而综合的过程,下面是一些建议:
1. 提供宽广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接触不同的学科和领域,如科学、艺术、文学等,激发他们对新事物的兴趣。
2. 鼓励探索和自主学习: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实践和研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倡创造性思维:鼓励孩子提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不断挑战常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4. 提供合适的工具和资源: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工具和资源,如书籍、科学实验材料等,让他们能够实践和实验自己的创意。
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让孩子参与团队项目或活动,培养他们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交流的能力。
6. 鼓励孩子坚持和接受挑战:培养孩子的毅力和自信心,让他们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从中学习和成长。
7. 给予赞赏和肯定:对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努力给予积极的反馈,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一、巧妙创设情境
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首先应具有创造性。教师在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创造型的教师就很难造就创造型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师自然具有创造性的教育观点,喜欢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环境氛围,实施创造性的教育,这样的环境与教育正好是和创造学生的需要,可以使创造型学生如鱼得水。
二、允许插话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的幼儿教育,强调营造有利于形成幼儿创新动机、创新兴趣、创造意识、创新精神等动力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幼儿产生了心理安全感和获得了心理自由时,最有利于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表现。课堂教学生,在教师对孩子疑难进行解答,或对某一知识进行讲解,或对某一学生答问进行评价时,有可能遇到孩子插话,试对某一观点有不同意见而进行反问,这都是教风民主,气氛融洽的真正体现,也是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能力得以培植的活土,是学生独立个性得到特征。
三、鼓励质疑问难
对孩子们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鼓励,引导。通过鼓励,使孩子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无论是课上、课下或是课后从“敢问”到“善问”是一个飞跃过程。教师要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认真研究孩子思路,教给他们提问方法,以带动全体,积极参与,促进积极主动的学习。培养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使幼儿乐于和善于表达或交流思想和情感,保持自己的个性,使幼儿巨大创造潜能发挥出来。
四、启发创造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无论创造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劳动和掌握知识都是非常重要的。幼儿喜欢幻想,富于想象,他们的创新思维常常是由创造性想象引起的。我也曾用一段很精彩,感人的导语,把孩子们引入情境,结合插图,让他们根据画面《司马光砸缸》中司马光的目光,神情,动作展开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