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三号卫星,即北斗卫星第三代导航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其最后一颗组网卫星于2020年6月23日发射。
它由24颗中圆地球轨道、3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共30颗卫星组成[1],主要用于陆、海、空导航定位,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两种服务方式。
数”说北斗,一起来看看北斗三号的30颗卫星,以及它们在三种轨道上如何分布、各自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北斗三号的星座设计包括以下三种轨道卫星
中圆地球轨道(MEO)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GEO)卫星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IGSO)卫星
这样的三种轨道混合星座布局,抗遮挡能力更强,能实现全球覆盖、全球服务,又可为亚太大部分地区用户提供精度更高的服务。
中圆地球轨道卫星
在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30颗组网卫星中,有24颗在中圆地球轨道,轨道高度21528公里,这24颗卫星在2019年已经完成发射。
除了这24颗卫星,北斗还有不同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6颗星。其中,3颗在地球静止轨道,3颗在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卫星

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也就是GEO卫星,共有3颗,轨道高度35786公里,轨道倾角为0度,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卫星与地面的位置相对不变,与地球自转同步,可以理解为,这3颗星始终在我们的头顶上,便于实现区域服务。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也就是IGSO卫星,也是3颗,轨道高度与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同,不同的是,它们的轨道倾角是55度,同样始终聚焦亚太地区,运行轨迹点就像是在跳“8”字舞。
北斗三号的30颗卫星都提供定位导航授时、短报文通信、国际搜救三大全球服务。其中,24颗MEO卫星是承载全球服务的核心星座,GEO卫星和IGSO卫星的存在,使得北斗系统在亚太地区性能更优。另外,GEO卫星还提供短报文通信、星基增强、精密单点定位三种区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