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原名武州(周)山石窟寺,明代开始改称云冈石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㶟水》记载:“武州川水又东南流,水侧有石,祗洹舍并诸窟室,比丘尼所居也。其水又东转迳灵岩南,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作为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的大型石窟寺文化遗存。
在历史云冈石窟先后就有很多种的叫法。最早的时候叫“武周山石窟寺”或者“武周山石窟寺佛寺”。又叫“灵岩寺石窟”,亦叫“北台寺石窟”,还有叫“恒安石窟”,也有叫“代京石窟”。
辽金时期,又被称为“西京武周山大石窟寺”。明朝的嘉靖年以才开始正式称为“云冈石窟寺“或者”云冈石窟”或者简称“云冈”。而云冈村和附近的矿山老乡们常常叫“云冈大庙”。